摘要:母教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由来已久,历史文献中有关母教的记载很多,如孔子、孟子即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圣人”的。历史上“孟母三迁”、三娘教子以及画荻、丸熊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中国传统社会模式下,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家庭分工现象。由于家庭中男性往往忙于生计及官私事务奔波在外,或有不幸遭遇变故等,教育子女的任务常常会落在母亲身上,所以,历史上母教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学自北宋创立以来,历经宋、金、元、明、清近八百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学人,仅张骥在《关学宗传》一书中记录的理学大儒就有236人,其中,有许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事功卓著的学人,在关中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在关学学人成长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许多关学学人的成长历程多与家庭教育特别是母教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家庭教育特别是母教对关学学人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儿童养成教育或许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母教 关中 学人 启示 影响
一、“德育为先”的母教目标与关中学人品德素质的养成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正蒙》一书即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在《横渠易说》卷一《蒙》中,张载说:“当时而道之,使不失其正,则是教者之功。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提出了“蒙以养正”的教育思想,主张从蒙童时起就应当施以正确的道德教育。清代大学士朱轼在为《张子全书》所作《序》中说:“(张载)与诸生言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为圣人而后已。”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张载关学重视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质。
受张载“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教育思想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母教普遍将德育看作教育的首要目标加以贯彻,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品德修养的重点加以施行。体现在关学学人所受的母教实践,就是学做好人,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下面将结合一些关学学人所受母教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李二曲(1627-1705)是明清之际关中鸿儒,与李因笃、李柏并誉为“关中三李”,又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为清初“海内三大儒”。他天资颖悟,15岁时,父亲从军作战,殉义襄城,从此失其依恃。母子茕茕,生计维艰,靠母亲彭夫人日夜纺绩维持生计。因束修无出,塾师不纳,彭母鼓励他说:“无师遂不可学耶?古人皆汝师也。”(《二曲集·李母彭氏传》)彭母所说的“古人”,是指儒家文化中大力宣扬的古代圣贤。在母亲的教诲下,二曲发愤读书,慨然有慕乎古圣贤之学,凡濂、洛、关、闽之书无所不窥,一心探求圣贤为学之道。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二曲最终放弃了科举。看到儿子立志正学,彭母大喜:“吾向语汝师古人者非耶?”(《二曲集·李母彭氏传》)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与诲导下,李二曲超凡脱俗的高洁志向与品德日渐形成。因与清廷政见不合,数次上书力辞征辟,甚至以拔刀自刺相逼,终不出仕,彰显了关学学人的铮铮气节与情操。康熙皇帝为此特赐御书“志操高洁”加以褒奖。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格境界,李二曲归诸于贤母的教诲:“先慈……朝夕惟督以认字诵书、修己砺行为务。颙所以不至失身他涂,堕落于小人禽兽之归,皆颙母之贤有以成之也。”(《二曲集·与吴耕方太史曁龚杨张陈毛诸公》),其崇高人格境界不能不归根于母亲的早期教育与儒家文化的熏陶。
王心敬(1656-1738)是清代关中著名的理学家。他十岁失怙,母亲李孺人育而教之,毫不姑息。曾以“人生要当以圣贤为期,科第固所藉以进身,德业尤所本以立身。苟德业不足,即幸掇巍科,蛴膴仕,非所愿也。”(《二曲集·母教》)李母“人生要当以圣贤为期”的教诲,对王心敬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能坚定儿子向慕古人、希贤求圣的理想信念,李母说:“吾不愿汝禄养,但能砺行德业,与古人齐轨,无负父托,斯为孝耳。”(《关学宗传·王丰川先生》)为了成就王心敬的道德学业,李孺人倾其所有遣儿就学于百里之外的二曲先生。众亲眷恐此行会妨碍举业,一再劝阻。李孺人持意弥坚,毫不动摇。一年中只允许王心敬“定省”二、三次,居数日即促之去,劝勉曰:“德业弗成,学弗底于圣贤,吾耻见汝,汝亦何颜面见汝妻孥及邑之故旧耶?”(《二曲集·母教》)不久,又劝说王心敬放弃诸生身份,不再从事科举,使其能专心于圣贤之道。二曲先生听闻此事,感动之余,撰写《母教》一文,称赞李孺人教子有方:“贤哉!户邑王母李夫人之教子,世之须眉丈夫号称善教者,有所弗若也!”并说:“世之善教者,不过教以举业,期以科第,以图富贵利达已耳。乃夫人之教其子王生尔缉也,则异是。……夫人以宇宙完人望其子,尤为空谷足音,绝无而仅有,行且与孟母媲芳。”正因为其母亲的正确引导和矢志教诲,方成就了王心敬一生辉煌的学术事业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心敬后来曾讲学于大江南北,成为继李二曲后关中有名的大儒。
牛兆濂(1867-1937)是清末民初关学名儒,是小说《白鹿原》中人物“朱先生”的原型。幼年颖异,遍读四书五经。22岁时开始接受理学思想的浸润,23岁中举人。适值其父病逝,母亲悲痛失明,牛兆濂亲自奉养,诏命屡至不赴,终以覆试违限例削名,众皆为之婉惜,其母则劝导说:“科名外物,何足惜!”并劝说儿子赴三原拜理学大家贺瑞麟为师,学习圣贤之道。《记清麓问学本末》一文中,牛兆濂详细记录了他拜师的经过。贺瑞麟问“何以不赴公车?”兆濂曰:“慈亲之命,但欲濂学为好人,他非所望也。”贺瑞麟喟然叹曰:“贤哉,母也!”这段记载,真实地道出了牛兆濂遵从贤母“学为好人”的训戒,踏上潜心圣贤为己之学道路的求学历程。他中举后未赴公车,例当除名,陕西巡抚端方以孝廉奏请朝廷得免,并特赐内阁中书衔,兆濂坚辞不就。(《辞加内阁中书衔禀》,《蓝川文钞》卷七)后陕西巡抚升允又荐举赴京召对经济特科,并赠以路费,兆濂以专攻经史、不懂经济坚辞。(《再答升中丞书》、《辞经济特科书》,《蓝川文钞》卷四)民国时期,时任陕西督军陈树藩、陕西督军兼省长刘镇华因慕先生名,“先后帅兵弁、具厚币造庐往谒,蓝川饭以脱粟,却其贽币。”陕西省主席杨虎城备厚礼请先生出山为顾问,亦作书婉转辞谢(《辞顾问聘书书》,《蓝川文钞续》卷二)。康有为至陕,“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莫不欢迎,刘督军遣使请蓝川赴省陪康某,蓝川托疾辞避,不与之接。”(《蓝川文钞续·序》)终其一生,牛兆濂既不入仕途,又不求隐逸,甘贫乐道,不慕荣华,潜心儒学,一面修养身心,一面讲学化俗,同时又关切民生,康济时艰,体现了关学学人的与高洁志向。表现出关学学人的独立人格与道德情操,这与其家庭熏陶和贤母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世有贤母,方有贤子。关学诸多学人正是在“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下,经过一个个贤母的教诲,最终成就了一生的道德功业,母教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对关学学人的进退取舍、事功学业影响不言而喻。以“德育为先”的母教实践,对于学子的品德、性格的形成,对于人生方向的确立和知识的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说明,把握好人生的教育源头,对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基本素养、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德业并重的母教内容对关学学人的影响
关中自古称理学之邦,自张载创立关学以来,讲学、读书风气一直盛行。反映到家庭教育特别是母教上,尤重视对儿童从小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重视学业素养的提升,这可以从诸多学人成长的历程看出来。下举几例。
杨奂(1186-1255)为金、元时关中大儒,被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据《还山遗稿·附录》记载:杨奂母亲程夫人为了全面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特地嘱其将一起学习的同学带回家。待诸小儿皆至,夫人一一过问诸儿志向。有一少儿欲读书觅官以孝养父母亲,夫人喜不自禁,将其抱置膝上,并抚摩之曰:“儿若是可与吾儿游矣!所得才四三辈。”对其余的同学则以好语劝其离去,“嘱儿割席以待”。数年后,当初立志读书的少儿果其“嶷嶷然若成人”。(《程夫人墓碑》)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程夫人喜不自禁抱诸于膝、倍加爱抚的是“欲读书觅官以孝养父母”的孩子,再从其“儿若是可与吾儿游矣”等语推测,程夫人教子的理想目标亦当培养一个能孝养父母、有道德、有文化的儿子。《还山遗稿·附录》还记载了程夫人为了扩充杨奂的文化知识,丰富学习内容,不惜变卖嫁妆,置书千卷。史载杨奂十一岁时母亲不幸病逝,他哀毁骨立,疏食淡饭,颂《孝经》为课。后潜心读书,悉心披阅母亲留给他的书,学识由此大进,后终成一代名儒。元好问为杨奂撰写了神道碑,称“秦中百年来号称多士,未有出其右者。”(《还山遗稿·附录·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君神道碑》)其渊博的学识,与其母对文化知识典籍的高度重视分不开。
王心敬的母亲为避免儿子耽误读书,一年中只许其回家“定省”二三次,每次也只是短暂相聚,即催促赴学,并以“德业弗成,学弗底于圣贤,吾耻见汝,汝亦何颜面见汝妻孥及邑之故旧耶”相敦勉。李孺人以道德弗成、学业未就劝勉儿子,体现了传统母教的基本内容不外乎道德与学业二者。另从李孺人后来劝说王心敬放弃诸生身份以专攻圣贤之学一事来看,清代关学学人所受母教的内容较之金元有所变化,开始以高洁的道德品质、渊博的文化知识为培养的重心,且道德要求居于学业之上;通过科举获取名利的方式不再为母亲们所看好看重,成人、成德才是母教关注的核心。王心敬正是在母亲的引导下走上求贤希圣之路,后终成一代名儒。唐鉴说:“关中之学,二曲倡之,丰川继起而振之,与东南学者相应相求。”(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卷一〇《鄠县王先生》)其辉煌的学术成就,当与母教是分不开的。
《清麓文集》卷七《桐阁主人传》记载了清代中期大儒李元春(1769-1854)的求学事迹。李元春读书求学的过程十分艰辛,虽然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亦只能半日读书,半日拾薪。然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动摇母子继续学习的决心与勇气。其母为了供儿子读书,“无夜绩声不及鸡鸣”,依然甘之若饴。正是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严格督促与耐心教诲下,李元春作为饱学之士脱颖而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关学史发展脉络,继冯从吾、王心敬以后续写了《关学编》,留下了《丰川文集》《丰川续集》等著作,也为关学学术事业发展培育了大批英才,为关中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以礼为教”的母教特质与关学学人“躬行礼教”特征的形成
受张载“人必礼以立”(《横渠易说·系辞上》),“学礼则可以守得定”(《张子语录·语录下》)等隆礼重教思想的影响,关学学人的母教实践常常贯穿着“以礼为教”的内容和方法,并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恪守儒家礼仪节序,践履儒家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种始于蒙童时期的母教实践,几乎伴随关学学人的一生道德修养历程,对造就关学学人特有的精神气象与风貌发生过重要的作用。
据《还山遗稿》记载:杨奂少时外出就学,曾带同学们来家。等同学们到来时,程夫人穿戴整齐,正襟危坐,一一与诸儿问答。这条文献载于《程夫人墓碑》中,从中可看出一个母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尤注重言传身教,即使接待的客人为懵懂稚童,也以礼相待,丝毫不敢怠慢。程夫人严谨守礼的态度,影响了杨奂一生对礼的恪守。杨奂尤为重视礼的“制度名数”和关于礼的践履,肯定“夫礼也者,制度名数之所寓也。”认为人们应该遵行礼的度数,此“不有所据,必有所见”,即或要有所依据,或要有所亲见。他以此原则,曾纠正朱熹关于礼的某些说法。一次有一位朋友新筑祠堂而石室在正位,不知此何所据。后来看到朱子在《家礼图说》中说“在北架”。对此,杨奂认为此说“似不安也”,因为此“于经则无所见”,朱子本人在建炎南渡后,庙社之礼已荡然无存,他亦“无所见于世”。由此,杨奂认为“《家礼》所载神主样式亦非”。杨奂遵礼,此可见一斑。
再如清代关学重要人物王心敬,自其开始学会说话吃饭时起,他的母亲就对其一言一动加以规范,教之以正,“务令内谨心术,外谨行履。”(《二曲集·母教》)此所谓“内”者,无外乎内在的品德修养、人格境界;“外”者,当属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规范。其母要求从幼儿时期开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揖让之礼,从基础的人伦道德开始培养。正是在母亲的教育影响下,王心敬一生对母亲百般孝敬,对二曲师极尽礼数,曾讲学于大江南北,一以推广礼教为己任。母亲的教诲,对王心敬一生的学术事业影响实可谓大矣。
据《清麓文集》卷七《桐阁主人传》记载,李元春自幼家贫,七八岁时,靠拾薪、饲瞽驴、代人硙碾维持生计,以苦力换来的糠粃再采蔬和蒸以食。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无损其道德境界的提升。“母教之廉,不肯乞徦人。”曾经“舁硙取遗麸炊一饼,使与姊分啖之,乃然膏展书吟。”共食一枚麸饼的物质生活,并不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培养,母亲以“廉”教子,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贫穷不忘读书。正是得益于母亲的熏陶,李元春养成了清廉端方、果敢坚毅的高洁品质。在《与岳一山乞作母寿序书》一文中,李元春说:“独念吾母向事先祖父母及先伯祖父母,日夜纺绩以供甘腝,而自奉则日蒸麸作饭以为常,至佐先君子读书与教仆读书,皆恃茹苦给其资费。于今老矣,邻里犹叹其无夜绩声不及鸡鸣,乃朝饔夕飧亦终未能极滋味,享一日之乐。”(《桐阁先生文钞》卷六)从李元春饱含自责的回忆里可以看出,母亲日夜纺绩茹苦持家、尊老爱幼孝敬公婆,节衣缩食佐助丈夫读书的事迹,深深烙在李元春的心灵,成为他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
不成规矩,无以方圆。母以礼教,子以礼成。关学学人正是在母教的熏陶教化下,将礼教的精神实质融汇到自己的精神信仰中,融入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中。正因如此,关学学人硁直不阿(《关学编》卷四《斛山杨先生》),方正介直(《关学编》卷四《愧轩吕先生》),多以气节著。礼教虽不免有其弊端,却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躬行礼教对关学学人一生的进退取与、道德功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关学学人母教实践的现代启示
常言说,“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母教作为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涤荡蒙昧、启迪人生、开启智慧、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日臻健全、完备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已经将启蒙教育纳入科学轨道,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母教所不能完成的使命,克服了传统母教存在的诸多弊端。不过,从关学学人成长经历中接受母教而成长的成功范例来看,作为家族教育重要途径的母教,在当代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给我们的当代启迪在于:
首先,“蒙以养正”的养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古人云“少年若天性”,从小给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对于塑造孩子的品德和美好心灵,至为重要。从关学学人受母教影响的事例可以看出,关学学人所受之母教,一直奉行“蒙以养正”的教育原则,以确立理想的道德人格为首要目标,将关学“躬行礼教”的传统深深植根于童蒙的教育实践中。这种“希贤希圣”的道德理想,铸就了一代代的理学大儒。关学学人方正介直,刚正不阿,勇于指陈时弊的气节与情操,与“蒙以养正”的母教思想所起作用分不开。这对当今的儿童教育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儿童教育的缺失,恰好就在于养成教育的缺失,而养成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体现的。一些孩子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受社会的影响较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关爱他人,任性独立,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甚至没礼貌,做事没有规矩,都与缺乏良好的母教有关。
其次,知识与品德相结合的教育内容。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地写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事实成为一种应试教育,于是不可避免地在客观上重要知识教育而忽视德性教育和素养教育,所以,有些学生或许学习成绩亦不错,但是人文素质却颇为欠缺,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从关学学人杨奂、李二曲、王心敬、李元春乃至牛兆濂等学人所受母教来看,尽管在宋元明清不同时代,母教的内容略有侧重,但德业与知识并重的教育内容始终没有改变。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从容应对人生,处世有境界,做人有方圆。因而,不论道德还是学问,都属于母教关注的基本内容。良好的道德品德与渊博的文化知识相结合的人是母教最成功的标志,这样的教育理念,今天仍当弘扬广大,贯彻落实。
再次,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品德的完善与学识的积累是一个相对慢长的过程,从蒙昧未开的稚童到精通学问大道的饱学之士,需要日积月累、耳提面命,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关学学人的母教经验,就是通过一个个简明易懂的小道理、小学问,从洒扫应对、进退揖让之礼,触类旁通到人生的大道理、大学问,一点一滴地融入孩童的心灵。从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的细小改变,到思想品德、精神气质的形成,都需要日常的家庭熏陶和母亲的点拨和示范。在快节奏的今天,母亲设法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人格修养、人文的素质的教育和开导,也需要自身的以身示范。所以一方面,作为母亲的素质提高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其日常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同时,也要借鉴古人的经验,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以端正其人生方向为先导,进而引导他们基本素质的培养,引导其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家庭教育中的母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从关学学人的成长经历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当今的儿童养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加强母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补就措施,值得注意。
作者简介:王美凤,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关学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