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看儒家思想就是生活 – 王长金

摘要: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现象,承传几千年,类别丰富,教育思想也很丰富,其中思想主要包括,教育儿孙要读书,做人要修德行善,持家要节俭和睦,做官要清廉爱民,并且根据家训家规的完成情况给予一定赏罚。而家训教育的优势就在于自觉性、有效性以及思想的统一性。

关键词:家训  教育  儒家思想  启示      

    优良家风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现象。家训承传几千年,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为人世处和齐家守业等方面,其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容法家、道家、佛教。南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开篇中道出家训产生的目的是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融入家庭日常言行,教育子孙,整治门风。家训对“耕读传家”“清白传家”的家风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绵绵数千年的家训文化使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步入了寻常百姓家,使儒家文化走下圣坛、广被民间。

一、家训的分类

    家训的文本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蕴藏在文献典籍中的零星教子语录,如《尚书》里的周公对子侄的训诫,《二十四史》人物列传中的训子语录等;第二种是专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之后的单独成篇、自成体系的家训,这类家训名篇在大型类书里都有收录,《四库全书》共收了171种,《古今图书集成》收了155种;第三种是家谱中的祖训、族规、家训。这些文献为研究中国家庭伦理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家训从训主身份角度可分为:

1.皇家家训。

    如周公《尚书·无逸·立政·康诰》、汉代刘邦《敕太子》、汉代刘备《遗诏敕后主》、隋代杨坚《诫太子》、唐代李世民《帝范》、宋代赵匡胤《戒公主崇俭》、清代康熙《庭训格言》、清代雍正《圣谕广训》,告诫皇子皇孙怎样做人、怎么治理天下。

2.士大夫家训。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三国王昶《家诫》、北宋袁采《袁氏世范》、北宋包拯《戒廉家训》、南宋陆游《放翁家训》、元代郑太和《郑氏规范》、明代霍韬《霍渭崖家训》、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明代方孝儒《家人箴》、清代朱柏庐《朱子家训》、清代孙奇逢《孝友堂家规》、清代谢启昆《训子侄文》、清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清代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内容大多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官。

3.女训(母训)。

     汉代班昭《女诫》、唐代宋若莘《女论语》、明代徐皇后《内训》、明代刘氏《女范捷录》(明代合刊为《闺阁女四书集注》)、明代温以介《温氏母训》。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教育子女主要是母亲的事情,父亲都在外面做官经商,所以女性的责任就是相夫教子,主要是教子。

二、家训的教育思想

    家训的教育思想内容很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很庞杂。它涉及到家庭秩序的方方面面、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这里只从人的伦理道德教育作简单分析。

1.教育:要好儿孙必读书

1)胎教。

    胎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很科学的,现在年青的父母们非常重视胎教。关于胎教,《大戴礼记》里面就有专门表述:“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起恶言,故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者也”。说的是周文王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做到看颜色都非常柔和、听音乐都是雅正的,说话也很文明,所以说周文王的母亲是胎教做得最好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把周文王母亲的胎教方法发挥得更具体了。怀孕三个月的时候,胎儿基本成形,已有感知了,这个时候孕妇就要安排一个单门独院住下来,这样就能保证孕妇看的、听的、说的都能符合礼节规范。明代许相卿《许云村贻谋》里也讲到胎教的问题:“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单脚独立)、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许相卿说的基本上跟我们现在的健康法宝是一样的。孕妇要多看看高雅的书、听听很高雅的音乐,生活方式要科学,生出来的小孩子各方面非常健康、非常圆满。

2)早教。

    婴儿、儿童的早期教育是胎教的延续,这点我们现在的年轻父母继承发扬得非常出色。在家训里也很强调早教,《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人小的时候,精神专利,记忆力旺盛,看到的事物印象也比较深,成年后思虑散逸,得失考虑得多了,精力就分散,不利于学习,所以须早教。他举例说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到60多岁还记得,二十岁所学的东西,一个月不用就会忘记。

    康熙在《庭训格言》里:“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一至十岁的小孩子纯如白纸,浑然天理,知识未判,这个时候你教给他坏的那一生就坏了,你教给他好的一生就好了。袁采《袁氏世范》中有一章叫“教子当在幼”,他说:“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小时候教好了,长大了以后肯定很好,不会为恶不会作乱。

2.做人:修德行善立业之本

     家训的思想里面主要是强调做人,要立志、修德、读书等等。

1)修德。

    修德是人的立业之本,一个人本事再大、学问再深,假如德行不行的话,那最后肯定会走向反面,所以家训就强调做人第一要义是懂伦理修德行。明代薛瑄《诫子书》里有这么一段表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关键是人知道父子亲情、君臣忠义、夫妇情义、长幼相护、朋友义气。明代姚舜牧《药言》:“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一般人为子孙打算,都是给子女买房买车找工作,这些东西能使他们的事业长久吗?不能!唯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呢,那就是教育如何做人。只关心子女的物质条件,而不关注他们的道德身心健康,是舍本求末。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父母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对于给子女们留些什么基业,清代重臣曾国藩曾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大意是说:子孙如果比我能干,留给他钱干什么呢,因为他们本事比我还大,自然有饭吃有钱花有房住;子孙如果不如我,留给他钱干什么呢,万一他们不务正业不走正道,钱越多作恶就越多,罪孽也越深重,弄不好祸及家族,还不如不给钱。

    对三岁五岁的小孩子讲大道理没用,要给他讲具体的事例,所以南宋吕祖谦在《辨志录》中就举了几个很日常生活的例子:

“发人私书,拆人私信,深为不德。凡与宾客对坐,见人得亲戚书,切不可往观及注目偷视。若屈膝并坐,目力可及,则敛身而退。若其人置书几上,也不可取观,须俟其人云足下可观,方可一看。若书中说事无大小,以至戏谑之语,皆不可于他人处复说。”

“凡借人书册器用,苟得己者,则不须借。若不获己,则须爱护过于己物。看用才毕,即便归还,切不可没纳,及不加爱惜,至有损坏。乃无德之一端也。”

“凡与人坐,夏则己择凉处,冬则己择暖处,及与人共食,多取先者,皆无德之一端也。”

    吕祖谦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融入日常生活细节进行阐发,通俗明了,他列举了一系列例子:如私拆他人的信件、偷窥别人的书札、传言别人的隐私、借人东西不还、不爱惜借用的物什、不知道谦让都是不道德的。所以我觉得吕祖谦先生的家教方法是非常到位的。

2)惜命。

    珍惜生命是人的道德修养中最关键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什么情况下要勇于献生呢?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养生》里有专门的阐述: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乱之世,贪欲以伤生,谗匿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生命是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父母给你的当然要爱惜,但是也不能无原则地惜命。如因为过度追求个人的私欲而走上险途、陷入祸难,丢了生命,这是不值得的,也是道德之人所不取的;如果在奉行忠孝、行仁取义、保家救国等生死抉择关头,就要敢于献身,这就是舍生取义的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

    珍惜自己的生命容易做到,要珍惜、同情别人的生命就不容易了。康熙《庭训格言》里面就特别强调要同情弱者,特别是对那些残疾人要尊重他们。

 训曰: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盖残疾人,见之宜生怜悯。或有无知之辈,见残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孙。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间或即失足。是故我朝先辈老人常言勿轻取笑于人,取笑必然自招,正谓此也。”

对残疾的人不可取笑,你笑了别人最后会祸及自身甚至殃及子孙,意思就是说会遭报应的。因为你在嘲笑别人、得意忘形之时,不小心一脚踏空,自己也就成了残疾人。这种训诫尽管不一定有严密的科学道理,但也起到警示效果。

    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里面也举了一个更具人文情怀的例子:

“有子而不自乳,使他人乳之,前辈已言其非矣。况其间求乳母于未产之前者,使不举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婴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子呱呱而泣,至于饿死者;有因仕宦逼勒牙家诱赚良人之妻,使舍其夫与子而乳我子,因挟以归家,使其一家离散。国家法令有不能禁,彼独不畏于天哉!”

    小孩子生出来自己不喂奶,雇奶妈来哺乳,是不道德的。他是针对当时存在的这种不良社会现象有感而发,教育他的后辈们。因为有的奶妈为喂养别人的婴孩而使自己的孩子挨饿、母子分离,这种做法在北宋时国家法令就是禁止的,袁采的这个训诫很有现实意义。

    关于不杀生的训诫,在历代家训中也常有出现。明代高攀龙的《家训》里,就专门讲到少杀生,他说:

“少杀生命,最可养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人事应酬,略不为彼思量岂复有仁心乎?”

    他认为积德养心最好的途径是少伤害生命,爱惜生命是最高的道德,是大德。他还从动物的心理角度描述了禽畜被杀时的绝望感受,呼吁我们人类何不为它们想想,发点仁爱之心呢。我们现在讲的生态伦理,就应体现出对其他生物的关爱。《蒋氏家训》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每月的初一、十五要戒杀生。狗是最通人性的,牛是农家的劳力,如遇祭祀、婚丧、喜庆,也要到街上去买“五净”肉,不能专门杀生,要求子孙世世守之。

3.持家,节俭和睦齐家之本

    如何维持家庭的稳定,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是家训思想中的重要教义。持家内容涉及到很多东西,我这里重点介绍两个方面,一是节俭,二是和睦。

1)节俭。

    节俭当然是指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有效利用,但在传统家训里面,除了有效利用以外,还强调节俭可以养德,把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说人心情很平静,不为外在任何的物欲所困扰,可以修身;物质生活上尽量低要求,可以养德。由此得出结论,无厌的物欲对修身养德没有益处。就像我们现在有的人家里的房子很大,车子一人一辆,银行里还存了好几百万,但也不见得很幸福。如果不注重节俭,有了钱就无尽挥霍,最后仍然是债台高筑。所以雍正在《圣谕广训·尚节俭以惜财用》里面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阐述节俭的重要性:

“我圣祖仁皇帝躬行节俭之为天下先,休养生息,海内殷富,犹兢兢以惜财用示训。当丰收之年,仓箱充实,本可积蓄,乃酬酢(交际)往来,率多浮费,遂至空虚。究至啼饥号寒、困苦无告者,皆不节俭所致。”

    雍正写了两部家训,一部是《庭训格言》追忆其父康熙帝生前的训词整理而成,语录体,共二百四十六则,侧重对清庭皇族内部家风教育。另一部是《圣谕广训》,训文十六条,长达万言,旨在“奉先志以启后人,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户晓也”,应该是雍正的“国训”。

    雍正帝认为康熙倡导节俭为先、休养生息,所以能成就大清世界。

2)和睦。

    和睦是家庭氛围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要达到家庭和睦,关键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对是夫妻关系,因为家庭人伦的源头是夫妻,没有夫妻不成家庭,所以唐太宗在《家范》里面就说:“夫妇之道,天地之义,风化之本原也。”所以夫妻是最关键的一对关系。第二对是父子关系,有了夫妻才有父子,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这是血缘之亲,当然也包括母子关系。第三对是兄弟姐妹关系,这是血亲关系。这些关系和顺与否,原因是不一样的,父子关系产生不和,往往是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子女要求很高,但是子女不理解,可能产生很多不愉快,但没根本的利益冲突,这是我们常说的“代沟”;兄弟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财产引起的,是利益的纷争。《袁氏世范》认为:“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兄弟关系不和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妯娌关系,兄弟的老婆就是妯娌,颜之推说这个地方是多争之地,是家庭战争发生的策源地。家庭关系要处理好,不能忽略这层关系,所以明成祖朱棣的妻子,仁孝文皇后就专门写了《内训》,她就强调一个和睦的家庭,女眷之间的和睦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家训特别关注兄弟情义的教育。《颜氏家训·兄弟》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兄弟们的“气”是连在一起的,都是同一父母所养,他们血脉气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经常讲,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4.做官:清廉爱民为官之道

    怎么做官本不是家庭教育的范畴,但在传统家训里,为官之德却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传统的人格思维是在家做孝子在朝才能做忠臣,而一个家族是否兴旺,能出多少官员是重要标志,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家训大多是名门望族、士大夫留下的。家训中关于“官德”的内容很丰富,但主要内容是两点,第一是清廉,第二是爱民。

1)清廉。

    清廉是“官德”的核心,清则明廉则威。传统家训里教育子孙怎么做官的训诫很多,有父训也有母训,这里先介绍“天下第一母训”,晋朝陶侃的母亲湛氏,她有一封著名的家书叫《封鮓返书责子侃》,她的儿子叫陶侃,在寻阳做官,寻阳这个地方是个湖区,鱼产品很多。有一次陶侃叫出差的衙役顺道送了一罐鱼给他母亲,想孝敬一下,结果他母亲拿到这罐鱼以后非常生气,原物送还,还写了一封信严厉训斥:“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意思是说你拿公家的东西送我,不但没有给我快慰反而使我担忧,因为以权谋私,总有一天会被罢官解职的,到那时不要说吃鱼,恐怕连命也难保。北宋名臣欧阳修也有一封相类似的家书《与十二侄》:“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他也告诫在外为官侄儿不要“买官下物”,免得日久成瘾,以权谋私,败坏家风。

    北宋包拯包龙图,也立过一个著名的廉政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元·脱脱《宋史·包拯传》)

    包拯不仅自己铁面无私,他还警告后代子孙,如果当官贪赃枉法,成为罪人,活着的开除族籍,死了的不能葬入包家祖坟,不听我劝告的,就不是我的子孙。明代的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有句话:“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他讲为官行政要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公平公正,自己不贪小便宜才能要求别人不贪小便宜。

2)爱民。

    清廉属自律,爱民属仁政。传统家训的官德教育的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勤政爱民、体恤民情上。因为做到自身的廉,只是为官者的自身要求,属道德修养范畴。而勤政爱民属职业道德范畴。从历史上看,真正的“清官”都是廉政、勤政、爱民的综合品质的典型。

    《古列女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将子发的母亲训子爱卒的训示: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家畜)黍粱。’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武也。”

    子发带兵上前线打仗,母亲关心的不是儿子的生死,而是儿子是否与兵士同甘共苦、体恤士卒,并用越王勾践讨伐吴与士兵“同江共饮”的例子说明为将之道。她教育儿子说打胜仗不是帅才所致,而是将士共同用命换来的。当她得知儿子不体恤兵士时,就要求凯旋而归的儿子向母亲谢罪后才让他进家门。

    北宋宰相贾昌朝在《戒子孙》中教育子孙为官要“用法必求宽恕”:

“仕宦之法,清廉为最,听讼务在详审,用法必求宽恕。追呼决讯,不可不慎。吾少时见里巷有一子弟,被官司呼召证人詈语,其家父母妻子见吏持牒至门,涕泗不食,至暮放还乃已。是知当官莅事,凡小小追讯,犹使人恐惧若此,矿刑戮所加,一有滥谬,伤和气、损阴德莫甚焉。”

    贾昌朝是北宋重臣,他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做官用法,对老百姓要宽恕,听讼务必详审,还文明执法,他举例说小时候曾见里巷有一个年轻人,被官家叫去作证人,衙役语气很粗暴,吓得其父母妻子整天号啕,吃不下饭,直到晚上儿子回来了才放心。叫去出庭做个证人,把全家人吓成这个样子,可见办案人员的态度。他说子孙们如果当官当成这样是损阴德了。因为当时贾昌朝自己是宰相,所以他给子孙说官怎么做,这也是言传身教。

5.奖惩:奖罚相济的教育方法

    大家知道,并不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听教训的,不听怎么办,到了明清以后家训就由原来的训诫慢慢延伸到家法,形成“前训后法”的合一文本,当今有的法学家称之为“习惯法”或“民间法”。

1)功过格。

    《袁黄家训》除了前面的训诫内容以外,后面还专门附加了《功过格》,其中功格五十条,过格五十条。功格规定做好事给记正分,如“救免一人死”、“阻人不溺一子”、“阻人不堕一胎”等,凡是救人一命的可以加一百分;如“延续一嗣”、“收养一无依”、“救免一人流离”、“瘞一无主坟”等善举加五十分。以此类推,功格根据善举的大小到最后加到二分为止,可见很小一点事情都可以加分。过格是做错事情要扣分,功过要相抵,如“毁一人戒行”、“造谤诬陷一人”、“发人一阴私”等不道德行为扣三十分,“排摈一有德之人”、“荐用一匪人”、“受触一原失节妇”、“畜一杀众生具”等扣十分。

    如果家长不识字,功过考核也可采用画圈的方式,袁黄告诫子女们:

“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笔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这种“功过格”教育方式,和今天幼儿园的奖励五角星极为相似。

2)家法。

    应该说功过格还属奖罚性的劝勉,家规家法就严肃了。家规家法到明清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清代宗族家法里面的处罚方式从轻到重形成完整的系列,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训斥,

第二、罚跪,

第三、记过,

第四、锁禁,

第五、罚银,

第六、革胙,

第七、鞭板,

第八、鸣官,

第九、不许入祠,

第十、出族,

第十一、处死。

三、家训的现实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传统的优秀文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对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给予继承和弘扬。近年来,广大农村热修家谱、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倡导优良村风民风家风,自觉传承优秀道德文化,这中间确实有许多令我们思考的东西。

1.家训教育的自觉性

    家训这种教育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它内在机制是自觉的。因为所有的训主撰制家训的初衷都是想把子孙培养好。苏辙在他的《古今家诫·序》中道出了缘由:“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是人伦之极。在“五伦”中,关系最亲近、最无私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天下的父母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的子女不如人家聪明,甚至根本就是个傻瓜,但是父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是必终必尽,还是全心全意地培养教育他们。父母亲对子女绝对是无私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家训里,没有空泛政治说教,洋溢的都是父母亲对子女的深厚感情。我们现在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2.家训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教育内容,采用什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颜之推对此曾作出深刻的分析,他说: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仆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仆婢寡妻耳。”《颜氏家训·序致》

    颜之推的这段话给我们阐述两层意思:一是教什么东西,他认为自汉代以来,关于孔子、孟子的道德思想已经说了很多,有关四书五经等学说已研究得相当完备了,如果再用干巴巴的说教,还有什么教育效果呢。所以他就将文雅深奥的儒家经典与家庭生活结合,形成家训这种通俗的教材。二是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特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生活在同一时空,可随时随地而教,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且由于亲情关系,教育起来更具真情实感。幼儿园老师的话总不如朝夕相处的小保姆的话听得进去,用尧舜禅让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不要打架,还不如母亲的叨唠。颜之推的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3.家训思想的统一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家训思想统一性,主要是指家训教育的道德观念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要统一。我们今天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应该符合这个要求。从家训的教育思想考察,它所倡导的忠孝、礼让、和睦、修德、好学、敬业、廉洁、节俭、博爱等都跟当时的主流价值体系是一致的。因为家训遵循了“家国一体”的理念,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孟子·离娄上》就有专门表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身三位一体。《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每个家庭的环境氛围是和睦的,那么整个国家肯定会和谐,每个家庭都谦让友爱,整个国家也就会崇尚礼让之风,把家和国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体系连在一起。是家训文化给我们的宝贵借鉴。

    鲁迅曾经说过,有哪一个人能够把中国历代儿童教育的思想进行系统的探索,功不在大禹之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一直延续、稳定地发展至今,家庭的稳固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优良的家风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

作者简介:王长金,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著有《传统家训思想通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