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五年来,中国悄然兴起一股“孔子热”,落寞百有余年的孔子,再度从边缘进入中心,成为国人关注和争论的文化焦点之一。
从大学的孔子研究院到官方的孔子学院,从全球联合祭孔到民间自发祭孔,从孔子文化节到孔子文化月,从孔子教育奖到孔子标准像,以及与孔子相关的“读经热”、“国学热”、“儒教热”,等等,扑面而来的“孔子热”使国人应接不暇、感叹不已——就在三十年前,孔子还被谑称为“孔老二”!
对于“孔子热”,欢呼雀跃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谩骂攻击者有之,表明了多元化、现代性文化潮流下国人对孔子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然而,尽管国人对孔子的立场存有分歧,但同情孔子、尊敬孔子和回归孔子的呼声渐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使得如何纪念孔子的诞辰成为一个国人不可回避的文化问题。
有人提出以孔诞为“中国圣诞节”,因为孔子自古以来就是“大成至圣”,因为“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这种观点似乎陈论过高,毕竟时代不同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看法
有人提出以孔诞为“中国文化节”,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因为孔子的价值和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这种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中国传统文化原本囊括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而中国现代文化不仅贯通古今,也融摄中西。如果以孔诞为“中国文化节”,老子哪里放?莎士比亚哪里放?况且,“中国文化节”是法定的呢,还是约定俗成的呢?它和“中国艺术节”、“中国花卉节”之类的商业性的“节”,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提出以孔诞为“中国父亲节”,因为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节日逐渐式微,使国人有日趋“香蕉化”的危险。作为中国人,“拒绝香蕉化”当然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应珍惜和过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非要人为拱出一个节日的话,以孟子诞辰为“中国母亲节”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已经流传两千余年,有着丰富的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有人提出以孔诞为“中国阅读节”。这个提法似乎有些标新立异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之所以是中国文化的高峰,首在于他提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次在于他“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的人格魅力。阅读和孔子没有大的关系嘛!当然,人文情怀的失落、价值理想的沦丧以及快餐文化、商业文化的泛滥,确实给国人提出了重视阅读和重视经典的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拉出孔子来陪练。
有人提出以孔诞为“中国教育节”。这个提法倒是独具匠心,因为它既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也包含着崇尚知识、尊敬教师等一系列现实诉求,同时也避开了以孔诞取代现行教师节的敏感问题。然而,问题也正在这儿,它既忽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也忽略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同时,“中国教师节”和“中国教育节”的内容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合。中国法定的节日,难道还不够多吗?
窃以为,最好还是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毕竟,孔子是人类文明史载以来的教育行业的祖师爷,是古人心目中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而且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多以孔诞为教师节。中国现行的教师节确实没有什么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而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不但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还可以融尊师重教、彰显孔子文化理想和人格魅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复兴中华民族为一体,是个功德莫大焉的事情。
当然,以孔诞为教师节,会有个民意支持和立法程序的问题。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要的是尊师重教之实,而不是以特定的哪一天为教师节;相反,如果以孔诞为教师节确实能带来上述预期效果的话,又何乐而不为呢?这种倾向是民意的主流。至于立法程序,似乎只是个技术性的问题,不会有大的困难。所以,窃以为,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有无可能的问题。
(转载自中国儒教网(http://www.zgrj.cn/)·木铎论坛(http://bbs.zgr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