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孔子教育思想 办儿童喜欢学校 – 陶伟

践行孔子教育思想   办儿童喜欢学校

         ——基于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办学实践的思考

        (陶伟,中国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宝藏。孔子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供各国国君选作贤臣,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教授“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施教的首要内容是“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弟子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把德育是放在教育的首位。孔子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他亲自编辑《春秋》一书;任职司寇时,不辱君命,维护了鲁国的尊严;他还教导弟子积极参加改革,弟子三千,学有所成者七十二人,在当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更突出的贡献是扩大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打破了贵族对学校的垄断,满足平民的文化需求,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文质彬彬”的人格理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都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智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践行的。我在办学的过程中,积极践行孔子的教育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 践行孔子“仁爱”思想,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何谓“仁”,孔子解释为“爱人”,并进一步指出要“泛爱众”,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为实现仁,孔子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认为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作用,人和人之间才能较少摩擦,化解紧张和冲突,维持一种持久的等级秩序,“仁”才能得以实现。以“礼”整合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所谓同而不和,就是绝对统一,没有是非可否之别。在人与人关系中,孔子强调“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根本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在处理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非常注意严于律己,虚心谨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在我们的校园内,我们践行孔子的“仁爱”思想,把它物化在我们的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散播在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我们经过全校师生民主建议和充分讨论,形成了我们学校的发展愿景,即:

  1. 学校办学理念:师生结伴成长,共享教育生活

我们倡导和践行师生“同心、同行、同乐,结伴成长”, “人人都享受一份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享有机会,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获得成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人生”。

  • 学校培养目标:做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国际化也已成为重要的资源需求,我们学校顺时而为,大力开展国际化教育,营造国际化氛围。我们培养的孩子不管将来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他应该具有世界胸怀、全球意识眼光,同时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这样的视野,这种培养目标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为开放的教育时空。

  • 学校办学目标:师生向往和留恋的精神家园

我们把“人人都有好发展、天天都有好心情、处处都有好环境、个个都有好身体、家家都有好希望”作为幸福校园的建设追求,让师生享受学校、享受成长、享受教育,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指数,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师生向往和留恋的精神家园。

二 践行孔子“教学思想”,构建孩子喜欢的课程体系

孔子在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保障,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善于用思考带动学习。《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在我们英桥国际学校,我们坚信: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弱项,人的聪明才智是多元的。最好的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确保人人都能成才。为此,学校以孔子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开发了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他们需要的课堂是个性得以舒展的课堂。于是,英桥国际学校的课堂的一切都“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我们主张孩子们因喜欢教师而喜欢课堂的逻辑。

1唤醒课程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建构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因而,我们加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鼓励进修、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4年来,我们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校教师已有两位特级教师,10位省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在江阴市的教学大比武中有18人获得了一等奖,有9教师代表江阴参加无锡市及以上教学大比武。我们教师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有400多篇,遥遥领先于全市中小学的论文发表数量,而且有几十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不应是叠加在儿童身上外在的纯学科知识,而应是儿童与生活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和载体。

(1)构建丰富的课程。我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外,我们还加大了二次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国家规定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民俗系列课程、阅读系列课程、科技发明系列课程、体艺系列课程、外语系列课程等80项“菜单式”选修课程,成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个性课程,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之恋。

(2)构建自主的课程。我校在丰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基础上,积极建构自主课程。自主课程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与自由发展的课程,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主课程的内容是依据学生个人的状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与方式、自我评价与管理,以实现自我发展的个性化课程。就学习本质而言,自主课程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是一种真正的学习实践。

3.保障体系

我们在丰富的课程和自主课程的实施上,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保证了其独立的发展时空,每学期安排固定课时;在教师层面上,我们以引导和指导为主;在学生层面上,我们鼓励采取自学、教学、自学与教学相结合、伙伴互助学、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

我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积极推进“五个一工程”,即:一个课题引领(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一套教材学习,一个校史馆展示,一个讲坛宣讲,一支团队组织。课程实施系统做到人员定岗,职责分明,并坚持长效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凸显学校的文化张力,让学生在学校优秀文化的洗礼中,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质。

另外,我们学校还积极争取政府资源和社区资源,保障我们课程的充分实施。而且,学校的后勤部门全方位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援,确保课程及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践行孔子“师德”思想,打造一个优秀教师团队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是,如何为师呢?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提出了对教师的道德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德性。因此,在我们英桥国际学校的校园,把打造一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1.敬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是师之本,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新课程需要全新的教师,但更需要“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要“德”字当先,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

2.修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它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教师善”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

3.躬省。内省是一种个体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内省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力,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十分有益。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把内省作为加强自我修养、磨砺人生品质的一个良方。教师通过内省,学会吸取教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加强德性修养,不断改造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严律己,勤反思,重品行,作表率。

4.居敬。中国古代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居敬”语出《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意为以恭敬自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居身敬肃。”明李贽《答周柳塘》:“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是果鲁桥之敬乎?”清曾国藩《覆陈虎臣书》:“此数语者,谓之定静也,可;谓之居敬也,亦可。”程朱理学家认为所谓“居敬”,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作主宰”,不为外物所牵累。教师对德性修养尤其要注重“居敬”,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吸引,专心于育人,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德之师”。

5.践履。践履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实践是由特定环境中如何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的信念指导的行动。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作为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的德性,才配做一名人师!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孩子做起,做一名有德性的教师!

总之,作为一所基层学校,作为一所融贯中西文化的国际学校,我们会继续以践行孔子思想为己任,大力推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做出我们的贡献。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天,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办一所孩子喜欢的学校”的深层目标和追求。现如今,中国教育崇洋思想太重,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中国教育的“根”。中国的教育应该根植于五千年灿烂文化,继承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走出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