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学体系新诠 – 韩星
韩星– 孔子研究院 …
The Association of Confucianism Malaysia
韩星– 孔子研究院 …
一直到民国以前的中国政治除了时间轴上的久 …
段正元是现代中国在民间弘扬儒学的大儒,他办道德学社,讲学各地,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其思想非常丰富,这里主要介绍他的孔教思想与实践。区分道与教:以道为本根,教为枝叶。孔子之道是智仁勇三达德下学上达之人道,孔子之教本末兼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宜古宜今,宜中宜外。孔子集万教之大成,有教无类,开万教大同之先声,仍然有其现代价值。儒道佛三教合源,万教归儒。孔教踏实,不尚空谈,注重实行实德。段正元言行一致,躬行实践。今天需要以儒道为理念推行儒家思想,注重实际教化,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
在中国现代史上,段正元是至今鲜为人知的一代真儒,名符其实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然而,就笔者所见的今人编的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都没有段正元的一席之地。
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以道德作为核心价值来构建新的国民信仰体系,对古今中外的上帝观进行了新的整合,超越了历代儒者的思想,试图重建儒家的上帝信仰,提出三教同源,万教归儒,神道设教,尊师重道,救世渡人。近代以来国人信仰危机,段正元办道德学社,回归上帝,对于我们今天重整伦理秩序,重建民族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段正元是一位民间大儒,曾办道德学社,民间讲学,传承儒道,弘扬儒教。他认为道是宇宙本源、本体,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成;道是本根,教是枝叶;道是源,教是流;道为体,教为用。教虽万殊,一以贯之,回归大道,这是解决多元宗教竞争而导致人类的各种灾难的唯一途径。儒道是修齐治平的人道,儒道的发用和落实就是孔教或儒教。孔子集万教之大成,儒为万教之先声。孔教注重实行实践,并没有过时,仍有其现代价值,对当今儒教复兴有重要启示。
现代中国民间大儒段正元办道德学社,讲学传道,倡言大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段正元的大同思想与实现大同的实践进行梳理和阐发,包括其大同思想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大同思想贞谛即真贞大同;大同人道主义的三人、三权、三德之说;从经济、政治、国籍、教育、宗教、法律、男女几方面如何缔造大同;通过实行道德实现大同,应从综核名实、表彰先圣、尊师重道三事实施;实行道德贵在以中立教,行中庸之道;实现大同的正路是四爱:爱身、爱家、爱国、爱天下;实现大同思想的进路要通过大同家长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做。段正元的大同思想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学界重视。
“仁”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并统摄其他德目。段正元以儒为主,整合道佛伊耶的基础上提出了“太上元仁”的命题,发展儒家仁学的宗教性思想。这一命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渊源有自。段正元还探讨了“人”与“仁”、人心与仁心,元音与因缘,性、仁、良心、道、上帝之间的关系,都是明显地取向宗教化之路。儒家思想从孔子到现代经过了脱魅和复魅的过程,特别是明清儒学的宗教化、民间化。段正元在这样的基础上将“道(德)”神灵化、人格化,形成了独特的上帝鬼神观。近代以来割断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中国人信仰危机。段正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信仰体系,还特别注重道德实践。当今应该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重整道德标准,确立共同的价值观,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上帝名称有帝、天帝、昊天上帝、皇天、皇天上帝、天皇大帝等,其渊源甚古,殷商已成熟,西周发生了由“帝”而“天”、由神而人的重心转移。六经中随处可见上帝,但从春秋时期开始了文化精神的转变,儒家以人文理性为主导。汉代又有宗教复兴的趋势,但董仲舒仍然保持儒家人文理性的基本精神,以伦理道德依归。宋儒更多地讨论“天”、“道”、“理”、“性”、“命”,即使讨论“上帝”、“鬼神”,也多是哲学理性解释,上帝隐遁了。明清之际儒者反思批判宋明理学,面对基督教传入,有重建上帝信仰的意思。明清时期儒学开始了民间化、宗教化的转向。近代以来国人精神信仰危机,儒学复魅,上帝回归的思潮,对于我们今天的对儒教复兴的有重要意义。
“神道设教”出于《易经·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神道”实即天道,是从信仰的意义上的“天道”,因此也可以说就是“天之神道”,表现为日月相推、星辰运行、四季循环等天道自然秩序。圣人制作敬天祭祖的礼仪,将天之神道彰显出来,目的在于实现人道教化,民众容易接受和服从。尊崇神道,祭天祀神,显然是宗教性的教化。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政”大致对应甚至包含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真理”与“权力”概念。孔子以前道与政合一,体现为德政合一的圣王政治形态。孔子以后圣与王一分而为二,于是道德理想和现实政治、真理与权力一分为二。儒家既寻求理论上的统合形成了内圣外王观念,试图以“圣”制约“王”;又在政治理想及其理想人格与帝王权势之间的紧张中形成了以道抗政、以德抗位的传统,来限制皇权的过度集权专制。近代以后道统失落,政统断裂,学界政界致力于道统与政统的重建,但至今没有完成。传统文化中道与政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真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使我们明白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的精华。
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论文通过对儒家忠恕之道的诠释和发挥,结合现实,提出忠恕之道可以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之一,以推动人类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走向大同。“忠恕之道”是实践“仁道”的基本途径与原则方法,当今已经成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忠恕之道应用在处理世界各个文明的关系中可以促进多元文明和平共处,走共同发展之道,以忠恕之道为价值指导原则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明多样性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