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 The Association of Confucianism Malaysia

推廣「文明信仰」為志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是在許多國際學者前輩鼓勵之下成立的二十六年之前,參加多次國際會議,組團出席祭孔活動,得到很多學者的支持,他們認為馬來西亞華人在海外,是華夏傳統文化繼承最好的族群,華文教育由幼兒園開始,華文小學有一千二百餘間、中學六十間,數十間國民型華文中學,三間華學院(2014年有兩間升為大學) ,有大量的留台學生,其中不乏是本科生,水平較高。多數華人都會英語、馬來語、華語三種語言,同時懂得正體簡體漢字,傳統習俗禮儀節日保留最為完整;馬來西亞華人最有條件成為海外華社推動華夏文化的先驅,應該盡快把“儒學會”組織起來,借團體力量,為民間提高文化層次,扮演一個“禮失救諸野”的角色。

眾學者中,特別是已故美國黃開祿博士教授多幾次催促,為籌組工作提供許多意見,國內則有賴觀福博士、陳徽治博士等人的支持,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終於提上議程。初期幾年的活動,只是組團到曲阜祭孔,辦一些零星的文化講座,孔元二五四五(1994) 之間,鬆散的孔學會才開始落實到有組織性工作上。

    一九九六年在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接待孔子七十七代嫡孫孔老德懋先生,她對我說:“希望馬來西亞能給孔子一個家”,馬來西亞擁有最好的傳統文化,尊孔人多,可以是最佳的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應該有孔廟、書院。還有孔令仁教授的支持,她們的談話給我們這群尊孔人莫大的鼓勵。是年籌備註冊工作。

    籌組孔學會的目的確是為了“在馬來西亞給孔子建個家”;要有一間孔廟,可以使根基穩固深植;以孔廟為弘揚儒學推廣儒教的基地。孔學會同仁自口頭議論到“聽聞”建廟聲息,是因緣和合的好現象(是時),故積極進行註冊手續,首推動的人有陳啟生先生、賴觀福博士、陳徽治博士、陳秀樺女士、曹南彧校長、郭金棠先生、拿督劉觀勝…共同組織“馬來西亞儒(孔)學研究會”。由於“儒學會”被註冊了,故命名為“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2002年取得註冊批準,原訂是十一月二十八為會慶,後來會員大會議決,並更改為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與孔誕日同慶。

    2003理事同仁前往台北,親自向衍聖公孔德成先生匯報,並得到他承允担任本會永久名譽會長。在這段時間前後數年,展開不少文化活動,辦儒學座談會,出版教育小冊子…… 2002年9日28日出版第一冊儒學論文集和曲阜祭孔特刊。2004年8月11日創辦並主辦國際儒學大會和出版第二、三冊儒學論文集。續下來,每年還能保持90項左右的大小活動,而且逐年增長,2013年的活動項/日達到550項,2016年的活動項/日達到800項,有十二個組分工合作。

    2002年在鵝麥(Gombak)租下辦公樓為會所,並於八年後,2009年遷至八打粦,2011年5月再遷至2, 25/10, Petaling Jaya。這間新會所經過一些風波,幾乎被賣掉,幸好師聖說此宅能量大成,不可放棄,答應送來三個貴人。最終能夠於2014年12月31日截止時清付屋款,是永久名譽總會長拿督紀良融先生仁義相助之功!

    新會所提供給儒學會作活動,空間大,交通方便,故各種文化活動大大增加。

    二十多年來創辦了國際儒學大會,國際儒教大會,在國內舉行了三次國際大會,與國外友團聯辦五次國際大會,組團五次前往曲阜“祭孔”,署理會長陳啟生亦幾乎每年前往曲阜出席“祭孔”。儒研会與世界各地百餘個尊孔團體保持密切的聯繫,派員出席的國際儒學會議共84(至2018年)次。

    2004年聯同國際五十多個團體發表儒學宣言,在國內創立“讀經教育”的體系,譯三語《弟子規》並贈讀共廿一萬冊(至2015年)。2013年改用綜合課本(大同篇、大學、學記、孝經、弟子規、論語、易經)。開辦兒童讀經班、少年營、青年營、成年讀經班則有《大學讀一遍》、《中庸讀一遍》、《孝經讀一遍》、《三字經讀一遍》、《論語讀一遍》、《易經讀一遍》、中華文字史……等等。辦了六屆青少年北京學習營(14天)、十屆21天青少年學習營……主辦及協助友團共五十一屆(至2018年)“華夏文化學習營”和“兒童讀經老師學習營”……等活動。


以“文明”為信仰

  • 自《易》開始,以伏犧為祖,經炎黃、堯舜、文王周公,至西元前五百年,老子孔子時代、百花齊放(這是奇異的五百年,東西皆出現偉大聖哲)之後,一樹傳二枝,儒、道各自茂盛,儒家學說逐居於主殿,凡我們華人皆具有諸家思想於一身,還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安身立命。
  • 儒家思想是華夏民族文化“總統”,它不僅能與時俱進,還能與各種不同的文化並存。科技日進千里、物質文明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它肯定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以“道、德、禮”體系的行教達至的人和、與大自然關係的平衡,正是彌補當下社會的欠缺。
  • 在1988年正月,當代三份之二的諾貝爾獎得主,共七十五人齊聚法國巴黎,探討人類的前途,發表的文獻,其第一段便這麼講: “人類若要在二十—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四百多年前,吸取孔子的智慧”。這種憂患的呼吁,直接給我們明確的訊息,更給本土百年反孔者的一記棒喝!
  • 孔子繼承並重述殷、夏、商、周文化,再傳二千五百年,儒家文化影響至為深刻,主導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後才能至善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在二千多年裡,它面對其他文化衝擊,都展現出能融和、能發展的韌性。歷史長河証明了儒家思想已經深植於人心,就如流淌在血液裏──這就是“儒教” ,雖然完全不似西教教義,卻扮演更具“宗教”功能角色。

宗旨

發揚華夏傳統文化
發揚儒家興學精神
重述道德理之體系


目標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天職賦儒,導修以教。由禮入門,行禮完成德;修德即是入道,知“道”則能克己復禮。這個責任是我們的天賦工作,以身作則和言教宣s教就是“儒教”。

精英儒學:

1. 聯系世界各地儒學學者、建立更多儒學論壇,出版文集。

 2. 聯系國內外儒學會和院校,舉辦會議、研究、交流。 

 3. 培養一支“人能弘道”隊伍,服務社會。

 4. 提升經典授課,包括與大學聯辦“碩士研究班” 。

普及儒學:

1. 推廣讀經教育。

 2. 出版儒學、儒教通訊刊物。

 3. 鼓勵舉辦文藝活動: 琴棋書畫、禮樂文化。

 4. 舉辦孔誕孟誕祭祀、節慶化、推廣六祭、生活化儒行。

 5. “我讀孔子”作文與書法賽


永久名譽會長:

衍聖公孔德成 德長: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1920—2008),字玉汝,號達生。孔子第77嫡長孫,襲封第32代衍聖公、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曾任台灣大學等高校教授,台灣“考試院院長等職。其書法初宗“二王”、后習顏體及北魏張猛龍碑,四體皆擅,且精於甲骨、金石文字。

黃開祿博士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女孔德懋先生。賴觀福博士。拿督紀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