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出版,林緯毅博士编,2009年4月
雍也篇第六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南面:坐北朝南。古代不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听政时都是坐北朝南的。
【语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当南面而坐的长官。”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语译】
仲弓问起子桑伯子。孔子说:“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为人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以此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为人怠懈而行事简要,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对。”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一个人的怒气发泄到另一个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语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原文】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2)冉子:冉有。
(3)粟:指米。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秉:古代量名,十六斛为一秉。一斛合十斗。
(7)适:往。
(8)周:周济、救济。
【语译】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要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壮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接济富有的人。”
【原文】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3)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时,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邻里乡党:指原思的家乡的人。
【语译】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谷米九百斛,原思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多的用来送给你的乡亲吧。”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之子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其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用来比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语译】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生下的小牛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虽然不用它做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语译】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长时间不违背仁,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2)也与?”子曰:“由也果(3),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
(2)从政:从事政务,管理国家事务。
(3)果:果断、决断。
(4)达:通达、顺畅。
(5)艺:有才能技艺。(3)
【语译】
季康子问:“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语译】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之:丧失了伯牛,指伯牛将会死亡。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语译】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吧!这样好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好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2)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瓢:将葫芦剖开做成的盛水器。
(3)乐:快乐的心情。
【语译】
孔子说:“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而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快乐的心情。有贤德啊!颜回。”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2)而废。今女画(3)。”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中道而废:中道,半路。废,停止、放弃。
(3)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语译】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讲的道,是我的能力不足呀。”孔子说:“能力不足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
(1)女:同汝,你。
(2)儒:读书人。
【语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原文】
6·14 子游(1)为武城(2)宰。子曰:“女得人焉尔(3)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
(1)子游:即言偃,字子游,孔子的学生。
(2)武城:鲁国的小城邑。
(3)焉尔乎:焉尔,相当于“于此”。乎,吗。
(4)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5)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语译】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5)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自己夸耀功劳。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5)策:鞭。
【语译】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时,他走在最后。快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2),而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因为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佞:有口才,能言善辩。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外貌出众。
【语译】
孔子说:“没有祝鮀的口才,仅有宋公子朝的美貌,在当今世上将难以免于祸患。”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注释】
(1)由户:经由屋门。
(2)何:为何,为什么。
(3)莫:不,没有。
(4)斯:这。
(5)道:正道。
【语译】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大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正道呢?”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语译】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枉,指不正直的人。
【语译】
孔子说:“人的生存要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而免于灾祸。”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译】
孔子说:“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又不如以它为乐。”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1)中人:中等水平。
(2)语:讲、讨论。
(3)上:高深的道理。
【语译】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原文】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4),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民之义:人民所应该做的事。
(4)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但不要迷信。
【语译】
樊迟问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民所应该做的事,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仁,孔子说:“仁者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称得上是仁了。”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
【语译】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活动,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1)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2)。”
【注释】
(1)至:达到。
(2)道:王道。
【语译】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语译】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原文】 (1)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2)?”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3)也,不可陷(4)也;可欺也,不可罔(5)也。”
【注释】
(1)仁:这里指仁者。
(2)其从之也:他,指仁者。从之,指跟着下去救人。也,同耶,疑问词。
(3)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4)陷:陷害。
(5)网:迷惑。
【语译】
宰我问道:“一个仁者,如果告诉他有人掉下井了,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但不至于被陷害;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约束。
(2)畔:同“叛”。
(3)矣夫:表示较强烈感叹的语气词。
【语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叛离正道了。”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发誓。
(4)所否:所,如果、假如,用于誓词。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语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什么不对的事,上天会厌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2)久矣。”
【注释】
(1)中庸:无过无不及、和谐适度。
(1)鲜:少,缺少。
【语译】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博施:施,给予。博施,广泛地施舍于人民。
(2)济众:济,救助。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病诸,对于这件事感到为难,担心做不到。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譬,比喻。能够就自身作比喻。
【语译】
子贡说:“假如有能广泛地施舍于人民,又能救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是仁,应该是圣人了!就连尧、舜恐怕都担心做不到呢!仁人,是自己要立足,也要帮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能就自身当前的事做起,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