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端五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五節”。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端午、五月節、艾節、夏節等多達20餘個名稱。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端午節”說法:

一是祭祀。殷商曆法新年的敬天祭祖說,有楚人紀念舜帝(祝融)南巡死於湘水。先民於五月初五夜觀星空,發現蒼龍七宿上升至天中正南方,“龍星”既“得中”又“得正”。

二是“毒月惡日” 。五月五日是陽氣即將達到鼎盛、陰氣已經復甦抬升並逼迫陽氣下行之時,《禮記•月令》“陰陽爭,死生分”。在陰陽相爭未決時,極陽傷人,陰惡邪佞。故民間流行:齋戒、禁慾、佩戴香囊,窗上要懸吊五色桃符印或五色絲線辟邪,室內須掛鐘馗像、並插菖蒲、艾蒿驅鬼,薰蒼朮、白芷,並用蘭草湯沐浴和飲雄黃酒以蠲除毒氣。出遊登高避惡。

紀念屈原,扎粽子。
戰國時期,楚國屈原任職左徒及三閭大夫,實施舉賢任能、修明法度,聯齊抗秦政策。但遭構陷,貶職流放。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殉國。人們以為向汨羅江中投擲角黍,會令水族爭啖而不致傷害愛國詩人屈原的軀體,以示對其精神的敬愛。此俗千年不衰,延續至今。

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伍子胥。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子胥棄暗投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反而聽大宰讒言,陷害子胥。子胥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祝福端午節安康!
子墨202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