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消亡歷程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開始「師夷長技」,中西文化沖衝擊凸顯。洋務運動逐漸傾向於把西學做為體用,有人鼓吹民權議院制,推動政改,並提出「病經」並廢經,
1900年《辛丑條約》賠款十一國,迫使改革步伐加快,興辦西學堂。在1905年停辦科舉,卻沒有停止讀經 。
1911年7月間全國教育會議上通過小學不讀經。1912年1月19日民國政府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
五四新文化運動訂定「經學無用」論。五四運動是學生運動,西曆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示威遊行,反對巴黎和會「公理戰勝強權」各國把山東權益轉給日本。學生氣憤不已,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口號開始,日後發動全國性示威遊行、罷課、罷市、罷工、工商界的六三運動,導致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官員被罷免,導至中國代表團6月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運動,後來被政治分別定義:五四運動是政治運動、五四運是新文化運動、啟蒙運動、救亡運動、新民主主義運動、愛國運動、崇洋媚外運動……各取所需。大家都認同「五四運動」是群眾運動的開始。
新文化運動的結果是1920年教育部規定小學國文科改為國語,改文言為白話,小學教材不允許出現經學內容。
1923年更規定中等以上學校實行國語教育。
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中小學課程不設讀經科、小學用白話的規定。
1949年人民政府全盤採用「白話」,文字改為「簡體」,于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6日推動全国性政治批孔子運動,進行了十年暴力消滅傳統文化、焚燒經典、鬥死文人、毀滅文物。
在政治正確的年代,否定了中國在過去四千五百年一直是世界經政文商的翹楚,是這個文化的功勞。
子墨 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