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是經過很長時間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中秋節又叫仲秋、月節、月夕、秋夕 或八月節、八月半。

唐代人還將中秋節稱為端正月,如韓愈《和崔舍人詠月詩》:“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詩中的“端正月”即指“中秋節”。

中秋一詞,始見于先秦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中秋為三秋之半,即“秋分”“中秋”“立秋”。

漢字的中字有,中正、正中、中和、中庸、適應、恰如其分等意思。《說文解字》釋“秋”為“禾谷熟也”。即谷物用火燒熟可食用的季節為秋。

中秋節是以月亮為主題的節日。中秋節民俗活動探源應從先秦民族先祖的祭祀活動說起。中華先民自上古就有自然崇拜的習俗,“道法自然”深入人心。

周《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說: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晚上。

西周時,國都鎬京西設有月壇,中秋之夜,帝王常穿白衣,跨白馬前往祭禮。先秦的這種祭祀活動在民間亦很盛行。幾乎是家家在春播、秋收時舉行祭祀活動。“春祈”,春天早上祭拜日神、土地神祈求他們護佑豐收;“秋夕”,秋天晚上拜祀月神、土地神報答他們賜予碩果。春祀在春分,秋報在秋分。

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主要節日。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朱元璋借月餅傳達揭竿起義,流傳甚廣。

子墨 20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