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孝經》(2)
中華民族以「孝道」為文化支柱,歷史悠久。四千年前,中華民族在堯舜禪讓的時代,帝王把國家的治理權力的傳遞,接班人不是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挑選最有能力的人,其中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是做為選擇的條件之一。
再看看一般的人民百性,他們又是如何擁護著這份天賦血緣親情。孔子收集在《詩經》裏面,有一支非常古老,三千年前的「孝道」詩歌,詩名稱為《詩•小雅•蓼莪》,是上古時代許多孝敬父母的詩歌之一。我們仔細讀一讀,將會發現父母的愛、子女的孝,不因為時間的轉移,環境的變遷而有不同
《詩‧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榖,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這首古詩把父母的「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養育之恩,再加上九個「我」字,「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腹我」!字字哭訴聲聲淚!
如今父母逝世了,我欲報父母大恩,已經不可得。這正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傷。
子俗202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