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9-早賀年
現在多用電郵賀卡了,只有特別友情才能印刷卡,郵費也太貴了!
辦年貨、
新年辦年貨是華人不可或缺的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供神的、送禮的… 種種物品,統名之曰“年貨”,而把購買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資比較缺乏,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樂,家家户户在年前準備年貨,古時人們把辦年貨叫趕年集,一般在舊曆新年前臘月二十五開始採購。
年貨中的品種:
有祭祀香燭、紙帛、鞭炮、煙茶、糖果、雞、鴨、魚肉、茶酒油醬、糖餌果品、柑…
佈置居家的:年畫、春聯、中國結、燈籠、年畫;
準備一些親友贈送禮品,乾果、小吃、香腸、臘肉。
孩子添置新衣新服。
新年送禮:
《詩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1.精美的玉佩。 2.喻指还报的厚礼。 3.比喻美好的诗文。)的禮尚往來;
「千里送鵝毛」傳達出的君子情誼—老祖宗們舉手投足間都是「禮」。
《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人之至理,全社會共同遵守的禮儀規則。
中國自古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古人為人做事講究禮數,互相贈禮的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禮」本為「敬神」逐漸發展為送「禮」文化。過年作為最重視的節日,從古至今不乏送禮的禮節。過年過節送禮,向對方表示感謝,讓這份濃情厚意,暖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禮物是增進情誼的方式。
古代人春節送禮
三國時的記載,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戶戶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製作「五辛盤」,互相饋贈親友,一來發五臟之氣,二來歡迎新春到來,萬物復甦,後來逐漸演化為春卷。另外在古時,已有贈送黃曆的習俗。
唐朝,據唐六典記載,過年有七日假期。宋代的時候則延續了這個天數,但到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則縮減成了三天,到了除夕這一天,皇上要和百官守歲,老百姓則要闔家團圓,宴會飲酒,驅邪迎新年。
唐朝,人們會製作一些「新年賀卡」送人。這裡的新年賀卡在當時被稱為「拜年帖」,皇室用金箔製作賜予大臣,而老百姓用梅花箋紙題辭祝賀贈與親朋以表心意,賀卡被賦予濃濃的情誼,
宋代,有了「饋歲」的風俗。一進臘月,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數量的多少,價格的高低,主要在於祝賀新春之意。
明朝,《二續金陵瑣事》有一則萬曆軼事:除夕的南京內橋,來給兵馬司送春節禮物的隊伍聚集在衙門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
清朝,春節前皇帝會賞賜大臣一塊鹿肉,上寫「福」、「壽」二字,與鹿肉諧音為「福祿壽」,這一習俗不忘滿族遊牧狩獵的傳統。還會賞賜御筆親書的「福」字,當然,這些「福」字除極少數外,絕大多數都由近臣代寫。
送禮的原意是晚輩對長輩表達敬意,長輩對小輩的祝福和愛護。 … 對于送禮的文化和意義,西方人感謝他人的幫助,習慣用語言來表達,華人則多是送禮來表達。
注意:一定要回禮
不要送过期礼品,不要送谐音不吉祥的礼物,不送家中有不幸事發生者,最好能夠亲自送礼。
子墨20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