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女性自珍重、家家盼团圆的节日 – 董乃強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拜月节、女儿节,是中国与东亚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因节期农历八月十五日恰位于秋季三个月的正中,故名“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唐书·太宗记》则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可知中秋节在唐初已属国家节日,延续千年未衰。清廷覆灭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中秋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中秋节内涵丰富:既含儒家礼制,又富道家浪漫色彩。

    儒家经典《礼记》和《周礼》上都有“天子……秋夕月”即祭月的记载。建在明清京城里的“月坛”就是天子祭月的专用场所。且中国农耕社会极重视感恩大自然,每年农作物收获完毕,家家户户都要“秋报”祭祀土地神。因此许多人认为帝王祭月与百姓“秋报”相互结合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道家尊崇太阴(月亮)。《道德经》称至高无上的“道”为“天下母”,亦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表述出道家学说源自远古的女性生殖崇拜。中秋之夜拜月、跳月、照月求子、偷瓜求子、月下行游和“男不拜月”等行为习俗反映出中秋佳节是个地地道道的女性节日。但随男权社会的确立,这些习俗渐被道家两则神话取代。

    神话之一是嫦娥奔月。其概要见于贵柔崇阴的殷商“易”书《归藏·归妹》卦辞中。在这一神话的诸多版本中,大多是讲后羿将求到的不死药交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反而偷吃仙药升空奔月。后羿思妻,就在自家庭院里供摆嫦娥爱吃的瓜果小食并遥拜圆月。受后羿射日解难之恩的百姓同情后羿遭遇,也纷纷供月拜月,久之便成中秋节俗。 

    神话之二是吴刚月中伐桂。其概要片段在《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内。叙吴权(刚)学艺离家,其妻阿女缘妇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并连生三子。吴权(刚)怒杀伯陵,被炎帝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树皮一经砍下旋又长回树身、护树不倒。阿女缘妇负疚,便派三个儿子到月宫陪伴亲夫。次子化为白兔,想以杵臼捣烂破砍下的桂树皮不使其回长,但树皮亦经捣不烂;父子二人只得斫、捣不停。现有人说月宫砍树者是吴权而不是吴刚。经考,“权”之本意是指黄花(梨)木坚硬不易变形,“刚”的本意也是指坚硬。“权”“刚”二字在“坚硬”本意上相通,古时可以通假;又因“吴权”读音与“无权”同,为防生误解,“吴权”渐被后世唤作“吴刚”。其实吴权、吴刚本是同一人的两种称呼。

    两则神话讲述的是圆月中两个家庭的离散之苦,主旨是在提点女性(主妇)维系家庭的重要作用,警示女性做人应自律,因“女德不修家难圆”,突出妻子是家庭凝集力、有左右家庭方向的内涵。后世俗称“有妈就有家”“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就是这一内涵最通俗的解说。但中秋节定型期的唐朝崇尚道家,官方在神话流传中竭力隐去仙家女德缺失,淡化了告诫女性自我尊重的重要内涵而凸显团圆喜庆情绪,还造出了唐明皇梦游月宫、从创制仙乐的阿女缘妇三个儿子那里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佳话。此后,神话中对女性的警示部分逐渐不再为人所知,而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吃团圆饭等习俗大兴,以仰望圆月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祈盼连年丰收全家幸福便成了中秋节的唯一主旨。

    其实,作为中秋节令代表的月饼也有多种传说:如源自周武王伐纣时的闻(仲)太师饼说、源自隋末唐将裴寂军粮饼说、杨贵妃将胡饼改名月饼说等等。但中秋节互馈月饼、全家共聚分食月饼已呈现了用小圆饼喻示团圆吉庆之意。有些地方吃月饼习俗特殊,如福建龙岩在全家围坐分食大月饼时,家长要先在大月饼中央挖出一块请长辈吃。系保留了月饼中藏有元末起义者相互联络字条的记忆。还有不少地方盛行中秋之夜烧塔习俗,即在残瓦堆砌的小塔中焚烧木柴、竹片、谷壳等物,待火燃起后再泼入松香粉以促火焰将残瓦烧红。这也是元末起义者举火为号共同推翻元朝的记忆。反残暴统治,不也正是在保卫千家万户的团圆吗!

    如今再逢中秋节时,我们会不会对这个喜庆的节日增添了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