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本是中华民族对农历正月初一的传统称谓,辛亥革命后却为公历1月1日所专用。
公历是“公教历史纪元”的简称,又叫做“公元”(海外华人通称“西元”),常用拉丁文Anno Domini(中译为“[救世]主的生年”)的缩写“A.D.”来表示。
“公教”全称为罗马公教,亦称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大教派。基督教的另两大教派是“正教”,又称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信众尊崇为拯救世人而殉难的耶稣,奉耶稣为救世主,认定耶稣诞日就是世间万物萌发之始。因《新旧约全书》(即《圣经》)中没有关于耶稣诞日的记载,故罗马公教便用格里高利历推定耶稣出生于12月25日,而东正教则依据儒略历推定耶稣出生在次年1月7日。为消弥这两大教派对耶稣诞日推算上的差异,教皇便将12月25日至次年的1月7日这十四天统称为“耶(稣)诞(辰)节节期(Christmas Tide)”;并将十四天节期对折取中,制订出以1月1日为耶稣生辰起始的新历法,即公教历法。公教历法先用于公教(即天主教)国家,后被基督教世界接受,20世纪初扩展为全球通行的纪年法。可见西人之过公历年是在为耶稣贺寿庆生,表达对天神的尊崇。
把公历纪年引入我国的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他说:“以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翻专制政体,改换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各国从同。”
此说貌似有理,然而它全然没有考虑中、西历法的不同:中华数千年无论如何更改正朔,可都是在沿用中华民族独创的农历,因其是通过对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转比例计算后制订出来的,故称“阴阳历”,又称“阴阳合历”、俗称“农历”,它不仅有天地人合一的内涵、且有利于农耕社会生活;而西洋历法(即公历)则是在考虑太阳与地球运转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类主观数学分段方式切划出的,因其忽略月球对太阳及地球运转的影响,故又称作“(太)阳历”,与中华国情毫无积极意义。所以,中华民国政府虽多次颁布法令并采取强制废止农历、推行西洋历法(即公历)的措施,却始终未见奏效。
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议决:新政权纪年采用公元,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沿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