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来宾 :
感谢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先贤任子后人的盛情相邀,因此今天才能到这里来和大家见面、共同忆述先贤任子的学行。
先贤任子是孔子弟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比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的老师孔子小六岁。也就是说这位学生的年龄与其老师相仿,是同一个年龄段中的人。他能长期受教于孔子,并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走过许多地方而未中途离孔子而去,既表明了先贤任子的好学不倦与对老师的感恩敬佩,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至圣先师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学识,否则孔子不会在自己落魄时还能吸引众多弟子跟随,更不会在去世后能让子贡和任子为自己守灵三年。
先贤任子肯定学习很有成就并声名远播。否则,在他为孔子守灵三年后返回故乡时,楚王就不会派使臣前来聘请他为上卿。大约是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已看透了诸侯们的嘴脸,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已接近古稀,任子没有接受楚王的聘约而是致力于教学著述、传承文化(特别是将传播孔子的思想作为已任)。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他的七十五代孙任孔昭在康熙年间整理刻印的《任子遗书》。
《任子遗书》篇幅不长、字数不多,可视为先贤任子的课堂心得笔记。有学者认为是伪作,我觉得不像。因为当时孔子弟子中,子贡、颜回、子路等被频频提起,先贤任子名气不如他们大,作伪没有必要;但是后人可能会对内容有所添加。但无论怎样,《任子遗书》确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我们认真阅读它,可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孔子的音容笑貌和他独特的施教方法,更可以让我们感知任子学习的努力和他领会孔子思想的独特心得。
《任子遗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是“三才篇”中的“子任子曰: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周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曷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除去“子任子曰”四字以外,就是《春秋·公羊传》的开篇第一句。大家都知道,《春秋·公羊传》与《春秋·左传》所阐发孔子学说义理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这二者倒底是谁阐发的更符合孔子的本意,抑或是这二者兼而有之,后世学界对此是有过争议的。《任子遗书》中这句话的出现,给学界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任子遗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点是“刑赏篇”中孔子对先贤任子解说“刑不上大夫”的那段话。其实这个解说与《孔子家语·五刑解》里孔子对冉有的解说是一致的,只是叙述的详略不一。但后世有人认为“刑不上大夫”中的“上”字应为“尊”字,即“刑不尊大夫”,是说大夫不因其官职地位高、犯了法也同样要受到刑罚之意(刑罚是不尊重大夫的),这就与孔子的解说有了差别。到了再后世,更有人从字面上理解“刑不上大夫”是指当权的高官触犯了法律可以不受任何制裁之意,这就更与孔子的解说背道而驰了。孔子心目中的“刑不上大夫”是指在一个有高度道德自律的社会里对君主和大臣双方的要求:君主对触犯法律的大臣不搒缚、不笞辱,而仍尊重其人格,但引导并启发这些犯罪大臣的廉耻之心;而大臣们则因有了廉耻之心,故而犯有小过错就知道愧疚、犯有中罪就知道引咎辞官或自请流放、犯了大罪就会自杀谢罪,即“有小过,则宜愧抑之,以服其心,欲其知廉耻之节也。其有中罪而自弛,大罪而自裁。”可知孔子这里是指犯了法的大臣自己会给自己施刑、自我了断,君主(或政权)用不着再给他们加刑就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所以说孔子口中的“刑不上大夫”是指在全民都有了高度道德自律的社会里才能发生的事,与后世道德缺失的社会中的其它解说都是根本不相同的。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2015.9.25
(在2015年“中国首届任城·任子文化论坛暨先贤任不齐诞辰2560周年纪念邮品首发式”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