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傳 第十章 – 第十七講 – 子墨講義

子墨講義2016/4/25

第十章:治國平天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老老,所謂老吾老也。

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

長,上聲。

弟,去聲。

孤,幼而無父之稱。

倍,與背同。

絜,讀結。度也

矩,所以為方也。

白話解:

所以說要讓天下太平,首先要治理好國邦。

上位的人能孝親尊敬老人,人民孝順父母之風便會興旺起來;

上位的人能尊敬年長的人,人民会有敬長風氣,會兄弟友恭;

上位的人愛護孤寡殘疾者,人民就會長養憐憫之心,而對弱群更加有同情心。

所以身當君子的人,就如是一把量度的直、曲之尺,是要做為天下道德的模範。

  說明

    有了這三個行為,就能夠達到“上行下效”,產生直接的影響。

    這就是所提出的“家齊而國治”的道理。

    可以看到這個道理,是所有人的心都認同的,因此,可以使到每一個人都能有受到,和能夠辦到。

    所以君子一定要以這個“所有人都能認同”的道理,推以度物,使人人之間都各自得到這份願望,那面上下的人,四週的人就受到教化,而可以方方正正,這不是天下平和了嗎!。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白話解:

假如你討厭上位人的態度,就不要用這樣的態度使喚下位的人;討厭下屬人對待你的態度,那就不要用相同的行為對待你的上司;討厭前面人的作法,就勿施於後來人;不喜歡後來人(年輕輩)的態度,就不要如此對待你前面的人,對左邊人的作法厭惡,就勿施於右邊,厭惡右邊的行為,亦莫以此施於左,這就叫做“絜矩”之道了。

  說明

    這一段話等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具體解說。

    它的內容分為“上者下者”“前人後人”“左邊右邊的人(周圍的人)”。

    “契矩”就是指“上下,前後,左右”的“禮”了!

    現代人的形容詞是“以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講,我“不願意接受的對侍,也就不這種行為施給別人”,不是“我喜歡的,要給你” ,於非要您要下來不可,甚至動用武力逼你要。

    今天的世界災難,就是這樣子,政治把什麼主義強迫其他國家要下來;宗教也是如此。結果是一邊逼你要,一邊不肯要,所以用“殺戮”來解決。

    僅此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智慧了!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樂,讀音洛。

只,讀音紙。

好,去聲。

惡,去聲。

只,語助辭。

白話解:

    《詩經‧小雅‧南山》篇曰:“能夠賜予快樂的有德君子,就是人民的父母”,因為人民所喜愛的,國君亦是所喜愛的;人民厭惡的,國君也厭惡,如此就是愛民如子,叫做民之父母(父母官)。

  說明

    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

    這種官員是人類的“理想” 的管理人——所以《大同篇》開始就“選賢與能”吧。

    回看我們今天所謂民主選舉的“官員”,恐怕比從前帝王所舉的官,更無法無天。謊言說盡,騙了選票,就壞事幹盡;先稱講人民是主人,中選後,就出盡法寶來欺壓人民。

    現在的人民理想,不敢想有“父母官”這回事,而是改變了方式:只希望政府是真正守法的“人”!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節,讀為截。偏也。截然高大貌。

辟,讀為僻。

師尹,周太師尹氏也。

具,俱也。

僇,與戮同。

白話解:

    《詩經‧小雅‧南山》篇曰:“高大的南山啊,山石聳立雄偉;威嚴顯赫的尹太師啊,人民都以你馬首是膽(如高山般可見),掌國邦的人啊,你們不可不謹慎,如果不走正道,違背天道,天下就出現殺戮(天下人會把你推翻)。

  說明

    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謹。若不能絜矩而好惡殉于一己之偏,則身弒國亡,為天下之大戮矣。

    伊尹是古代的一位可以稱為“父母官”的周朝太師。

    做為一個愛民如子的官,其形象是很偉大的。人民個個都受到他的恩惠,就會景仰他。

    做一個有賢德的人,他的形象就好像一座宏偉的大山一般,矗立在土地上,人人都可以看到他,看到它莊嚴的山岩峻石。

    “維石岩岩”形容本質上很骨氣的人。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喪,去聲。

儀,詩作宜。

峻,詩作駿。峻,大也。

易,去聲。

師,眾也。

配,對也。

配上帝,言其為天下君,而對乎上帝也。

監,視也。

不易,言難保也。

道,言也。

白話解:

    《詩經‧大雅‧文王》篇說:“殷朝還沒有失去民眾支持的時候,是因為他所做所為是符合上天賦予的使命(天道),(後人)應該以殷朝傾亡為前車之鑑。要遵從天命而行,是多麼不容易啊!”這說明了,得到民心(人民擁戴)就得國家,失去民心時,就會失去國家(政權)。

  說明

    引詩而言,以總結上文兩節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則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得道者多助”“道不孤,必有隣”。這兒講得是國家的領袖,這個道理我們也實用。我們辦的團體,就是以“道”為基地,目標是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宋朝張載(橫渠四句):

    只要是走這一條路,必然“天佑之” ;只要立下這個志願,一世人必定多助,福慧雙至。

    我們只是一個民間小團體,卻因為這樣而創造了大能量,大磁場。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白話解:

    所以,君子首先要謹慎嚴守自己的明德,有德行(的領袖)才會有人擁護;有了人民擁護,才保得住國土;有了國土才會產生財富;有了財富,才能更好的運作。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白話解:

    所以(人,君王)最根本的是德行啊!財富只是次要的枝節。如果國君把根本(的德行)置於外(輕視),而把枝節(的財富)置放內(重要的位置),人民就會變為,只在於財物利益爭奪上。

  說明

    當個人君以德為外在的東西,反而以財做為內在的重點,一定會官與民爭鬥,因此等於是在教導人民去進奪攫。因為貪愛財物是人所共同的欲望,若不能對財欲加以“絜矩”而任由它去泛濫橫行,一定會造成全民一起來你爭我奪了。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悖,逆也。

白話解:

    因此,國君只在於自己歛聚財富,那麼人民就會散去(離心);國君把財散去(還民),人民就會聚集過來。所以(一個人)說話不講道理,別人也用不講道理的話回敬給你;財富若是用違背合理的手段收集歛聚而來,也會被人用違理的手段奪走。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白話解:

    《尚書‧周書‧康詰》說:“天命是不會超出其常規的,行走善的路者,就得到天命(與天命相應),行不善者,就失去天命(違背道者必受災殃)。

  說明

    當國家領導,先要慎乎德。承自上面文章,說明了領導人不可不慎。德,即所謂明德。有人,謂得眾。有土,謂得國。有國則不患無財用矣。

    這一段是說,一個人要在人間有成就,要以“德”為本;家道興盛,生活富有,都是來自“德”。《大學》前面就說“富潤屋,德潤身”。

    修德者一定有福,修德者,一定吉神相佑。積功累德,積德累功!是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門。

    國家安寧富裕,也只有走這一條路。領導的要有德,否則必定禍國殃民。今天的官看不到這一點,非常短視,把做官當成一個最快賺錢的途徑。

    當官者有權力,就利用這個權力來和人民爭奪利益。看看我們今天的現像,已經嚴重到無以復加的時候。

    人人企圖快快發達,不擇手段,而且無止盡地累積金錢,結果是“骯髒得來”,也一定會被“骯髒奪走”。不只是“身敗名裂”,不少人更是如《增廣賢文》所說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所以講治國,領導人若和人民相爭奪利,人民一定也會用不法的方法爭奪。最終人民視官為仇人,視國為惡劣土地。

    若國家領導者(官)真正治國,國家富有,而把財富伸延給人民,人民富有了,如此良性巡環,就會出現天下和平的局面。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白話解:

   《國語·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視為寶,只是把善(人)當成寶貝。(言不寶金玉而寶善人也。)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舅犯,晉文公舅狐偃,字子犯。

亡人,文公時為公子,出亡在外也。

仁,愛也。

白話解:

    舅犯(晉文公的舅舅狐偃)說,逃亡在外者,沒有什麼可以視為寶貝,只有把仁慈和親人當着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周書。

介,jiè書作介,一個。

斷斷,誠實專一。誠一之貌。

休休,寬容。

彥,美士,英才也。

聖,通明也。

啻,讀七。

寔,實

尚,庶幾也。

媢,音冒。忌也。

違,拂戾也。

俾,使之

殆,讀代。危險。

白話解:

    《尚書·奏誓》說:“假如有一個臣子,忠貞專一,沒有特別技能,但心地廣闊平易近人,很有容人之量,別人有才幹,他視為如自己具有一般(不妒);別人有美德和聖明,會心生歡喜,就好像是從他自己口中表達出來一樣,這樣的人實在很有容納能人的胸懷,重用了他,是可以保護我們的子孫和百姓,有這樣的臣子,對國對民是多麼好的利益啊!(假如臣子)別人有才能,就起妒忌,別人有善美的德行,就給予刁難,粗暴地對待他,使他不被重用,這種人實在(胸懷狹窄)是不能容納別人,(所以這樣的人)是不能保護我們的子孫和人民的,(用之)實在太危險啊!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迸,讀為屏,古字通用。猶逐也。摒,驅逐。

四夷,四方之夷;四方文化落后的民族。

白話解:

    只有有仁德的人(國君)才會把這種人(嫉賢妒才者)流放出去,把他們驅逐到邊區去,越遠越好,不讓他們留在中原(危害人民)。這就是說:“只是有仁德的人(國君)能愛護有能者,能厭惡惡者(懂得討厭了)”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命,鄭氏云“當作慢。”程子云:“當作怠。”未詳孰是。

遠,去聲。若此者,知所愛惡矣,而未能盡愛惡之道,蓋君子而未仁者也。

白話解:

    看見賢惠能幹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後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後又不能疏遠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菑,古災字。

拂,逆也。違反。

逮,及也。

夫,音扶。

白話解:

    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說明

    喜歡美好善良而 討厭醜惡敗壞,是人的本性;假如違背了人的本性,他就是一個非常“不仁”的人了。自從秦誓(“秦誓”是春秋時期秦穆公誓眾之辭的簡稱)至到現在,都是說明好惡、公私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上文引用南山有台、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岩岩)的意思了。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忠信,盡己之心而不違於物。

驕泰,自傲放縱,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白話解:

    君子,以地位來說明。道,講居在高位的人必須修行自己然後可以管治別人的方法。發揮自己能夠盡責負責任,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稱為信。驕傲的人把自己抬到極高點,當順暢安泰的時候就無忌憚地揮霍。此因上面引用文王、康誥的意思未做說明。文章內再三解說得失的原因,而且言語非常迫切感,因為這是天理存亡最重要的“天機” ,是決定君子(國君)有否執行“大道”(道、天道、天理、天命…),是以忠信來得到的(一切),或是以驕橫放縱而喪失(一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食之者寡,食之者,只會坐食俸祿,不會辦事的冗员。

寡,少。

疾,快速。

舒,舒缓。

財恒足,財,物资财货。

恒,常。

白話解:

    創造財富也一樣要合“大道”:要促成創造(財富)的人眾多;消費財富的人少;(不耽誤農作時間,莊稼就能迅速地生長);創造時要積極和快速,消耗時要謹慎規劃節省,如此財富就會一天一天增長充足。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發,猶起也。

白話解:

    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

  說明

    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白話解:

    上面的人好仁,以仁愛來對待下屬,那麼當下屬者就會好義,而給在上者盡心忠事;所以辦理任何事情一定有始有終,那國家的財物就不會被無理地奪去的危險。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獻子是謚號。

畜,具備。養。

畜馬乘,乘Sheng去聲,四匹馬拉的事。古禮士為大夫之後,方能駕四馬。畜馬乘是指作大夫的人。士初試為大夫者也。

不察于雞豚,察,關注、斤斤計較。豚,小猪。

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之家,喪祭才可用冰者也。

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指有封地采邑的公卿。

聚,去聲。聚集。

斂,徵收。

聚斂之臣,指為公卿搜刮百姓錢財的家臣。

盗臣:侵占竊取公卿財物的家臣。

君子寧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力;故寧有盜臣,而不畜聚斂之臣。此謂以下,釋獻子之言也。

白話解:

    孟獻子說:“養有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能夠用冰儲藏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zhang,國家之君長,指君王。

善,擅長。

善之,意指擅長聚斂財物。

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麼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白話解:

    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說明

    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此章之義,務在與民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

傳十章:

    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

    後六章細論條目功夫。

    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誠身之本,

    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