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傳 第八章 – 第十五講 – 子墨講義

15大學》傳第八章修身齊家

子墨講義2016/4/25

第八章:修身齊家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讀僻。猶偏也,偏頗,偏向。

,眾人。

,猶于也。

,去聲。

,而之惡。討厭。

哀矜,同情,怜憫。

,驕做。

,怠慢。

,上聲。稀少。

凡是能夠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自己要把“修身”做好。他會對於疼愛的會偏愛,對於低下的,自己不喜歡的、輕視的會偏惡,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偏崇,對於自己所憐憫的會偏惜,對於自己所傲慢或不願好好對待的會偏見。所以做到,喜愛一個人又了解他的缺點弱點,厭惡一個又了解他的好處長處。這樣的人天底下實在很少啊!

    五項“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在於人來說,本來都會有的毛病,是人之常情,要經常省查,以免忽略了而陷於偏執;大學》把犯上“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列為“身不修” ,現代人習慣講“戒律” 為修身,一定很新鮮!

“親愛” 第一失修是“人之其所親愛而辟

    “親愛”,對自己所喜愛的人與物東西,會偏激性去愛。

    自己疼愛的人,無論他犯下什麼過失,都為他找理由而原諒他。父母對待子女,都是會這樣縱容,所以由於“親愛而辟”,結果孩子被寵壞了,連家務也不給做。最後父母自食其果。

對子女親愛而辟 的弊害: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十五比一,犯罪率是一比十。事實證明是否引導孩子做家務會直接影響他今後的學習和人生發展。

 “做家務能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能力,尤其是在人生啟蒙階段對於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身心的一種重要手段,做家務的同時他也會有一些洞察力會出來,因為他會觀察別人,這樣對孩子今後的學習,自學能力會增加很多。孩子做家務他也會體諒到做家務人的辛苦,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從小就是爸爸媽媽在家裡有要求她做一點點家務,那現在對於她的生活來說,她覺得幫助到別人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其實許多孩子在子做家務上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對於平時的一些嘗試覺得很有成就感。

家長要引導孩子做家務需,這樣注重鞏固生活技能的學習成果,孩子的興趣點興趣去激發他的主動性。

對孩子們來說無論年齡大小他都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那麼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他在這個家庭當中承擔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承擔做家務的勞動就是其中最好的表現方式之一。

    這句話也可以用在“物”上,衣食住行,對於穿著在意名牌,好吃的就大量吃,車子⋯⋯重名重貴。

講個對寵愛物的偏愛“親愛而辟” 的弊害: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個紫金缽。他心裡非常高興歡喜,於是對缽起了貪愛。

由於他禪定功夫已經到達無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一日,他陽壽將盡了,閰羅王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找他,可是任他們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二個小鬼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去找土地公幫忙。地公對小鬼說:「金碧峰已經入定了,你們是沒辦法找到他的。」

二個小鬼央求土地公為他們想個法子,否則不知如何向閰王交差?

土地公想一想說:「金碧峰他什麼都不愛,就愛他的紫金缽,如果你們想辦法找到他的紫金缽,輕輕地彈三下,他自然就會出定。」

於是,二個小鬼東找西找,找到了紫金缽,輕輕地彈了三下。

當紫金缽一響,果然!金碧峰出定了! 說:「是誰呀!在碰我的紫金缽。」
小鬼就說:「你的陽壽盡了,現在請你到閰王爺那裡報到。」

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這麼久,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

於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請幾分鐘的假,去處理一件事情。」
小鬼說:「好吧!就給你三分鐘。 」
於是, 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處理了這件事情)。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這一回,任二個小鬼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他了。

講兩則歷史故事:

()天平稍稍傾斜,就會失准

  如果缺乏公正,那么對自己親近或喜愛的人必然刻意呵護和照顧。天平稍稍傾斜,就會失准,難以讓其他人口服心服。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漳到國子監視察。國子監的廚師獻上茶來,朱元璋喝了,覺得色味俱佳,心裏很高興,便下詔賞給廚師冠帶。一位在國子監讀書的老生員聽說這件事,感慨萬千,吟出兩句詩:“十年寒窗下,何如一盞茶!”正在想後面的句子,朱元譚正好從他窗口經過,應聲接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朱元璋身為帝王,一時高興,賞賜了廚師,由於賞不當法,別人還難免憤憤不平。其他的人處事不公,怎么可能讓人服氣呢?

() 很好的論點批評人,自已卻失准

  春秋時,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宰相,將韓國治理得很好。有一天,韓昭侯向申不害請教法治之道。申不害說:“所謂法律制度,就是根據臣民功勞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獎賞,根據他們才能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職,根據他們所犯過失的輕重給予不同的懲罰。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信賞必罰。”

  韓昭侯聽了,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他的話。申不害又臉色凝重地說:“現在,我國雖然建立了法律制度,您卻聽從左右大臣們的請求,不依法辦事。本該懲罰的,左右一請求,您就不了了之;不該獎賞的,左右一請求,您就給予獎賞。這樣一來,法律形同虛設。您覺得做不到令行禁止,原因就在於比。”

  韓昭侯聽了,恍然大悟地說:“先生所言極是!從今以後,我知道怎樣實行法律制度了,也知道什么話該聽,什么話不該聽了。”

  過了一段時間,申不害的一位堂兄前來投靠他,想謀一個官職。申不害知道這位堂兄才能平平,本不想推薦他;但自己年幼時曾得到過他極大的幫助,兄弟二人感情甚篤。現在堂兄千裏迢迢而來,自己身為宰相,怎好讓他空手而歸?於是,申不害找了個機會,私下向韓昭候提起此事。

  韓昭侯笑笑說:“先生所說的不是我從先生那裏學到的東西啊!我如果聽從您的請求,就違背了先生教導我的話。我只好不聽從您的請求了。”

  申不害聽了,羞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從第二天起,他搬出相府住了一段時間,以懲罰自己的過失。

  申不害給韓昭侯講的道理,堂堂正正,句句在理。可是落到自己身上,在自己的親人面前,就掌不住舵了。所以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德行,就怕德行不夠深厚堅牢,到關鍵時候出現情、理分裂和言、行分裂,影響就大了。

“賤惡” 第二失修是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人看到乞丐,貧窮人,穿著又破又髒的衣服,會產生厭惡的感覺。有時和智力較低的人談話,顯得佷不耐煩。自己的老父母,滿臉皺紋,脫牙,口齒不清、流口水⋯⋯都會生起厭惡感。用教訓口氣頂撞,非常輕慢;對自己所不喜歡的人,會失去涵養,用辭句句無禮。

    從物上來說,不可口的食物不食。好像在自由餐上,拿了一大堆,有不可口的就不吃,浪費了!折福了。俗語有一句話,“見高就拜,見低就踩” ,“見低就踩”就是沒有修行的人。缺乏寬容之德,對自己輕視和討厭的人,無事也會動三分惱,如果有事,更是火氣過盛。

歷史故事:

  蔡國派師強、王堅出使楚國。楚王一聽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好像來向楚國示威似的,心裏很不高興,對手下人說:“天下人名多得很,為什么偏要叫師強、王堅呢?” 所以,他召見兩位使者時,不按禮儀程序。見了面後,兩位使者的聲音讓他覺得特別討厭,兩位使者的外貌更讓他覺得惡心。他勃然大怒說:“蔡國沒有人嗎?這個國家應該討伐!蔡國有人卻不派遣嗎?這個國家應該討伐!蔡國故意用這兩個人來試探我嗎?這個國家應該討伐!”

  蔡國的師強、王堅什么不恰當的話都沒說,什么不恰當的事都沒幹,結果卻為國家惹來了這么大麻煩,其原因不過是蔡國的實力讓楚王輕視而蔡國的使者讓楚王討厭罷了。

  如果一個人寬容大度,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那么遇到自己輕視和討厭的人,處理問題的境界就大不一樣了。

“畏敬” 第三失修是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對於自己崇拜的對象,就非常偏執,把他所講的都當成聖旨,不用思考地吸收下來。政治上的“個人崇拜”就是國家的大災難。

畏:害怕。

敬:自己崇拜的人。

“敬畏”則是指“對真象明白了,而不敢不依從”。

    很多人聽演講很重視“名人效應”,把名人所講的,句句不疑,盲從。中國人一甲子來,就敗壞在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不出名的講師,在台下就專挑毛病,如讀音呀,別字呀,⋯⋯。陳老師就說自己,無論是誰講課,都很專心地聽,那一句可以受用的,甚至那個動作美好的,都記錄下來,沒有卑視。這是修“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

  很多人就不修這個”,一句“我聽過”,便離席而去。

    缺乏勇氣,對自己畏懼和尊敬的人,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於制度也不敢認真執行。這就像堤壩決了一個口一樣,久之制度便會形同虛設。或者

  有一家國營廠,有幾個刺頭兒,整天吊兒郎當,工作不好好幹,還時不時地惹事生非。廠長想開除他們,他們就舞拳露臂想玩命,還揚言要用對付廠長的家人。廠長害怕了,只好任他們胡來。其他職工見樣學樣,廠裏的紀律一團糟。這位廠長調走後,以後來過兩任廠長,情況仍沒有改善。

  後來,來了一位姓李的廠長,公布了新的廠規。不久後,一個刺頭兒觸犯了廠規,李廠長果斷地決定對他進行處理。刺頭兒還是老一套,氣勢洶洶地來到廠長辦公室,恐嚇道:“信不信我弄個炸藥包把你家平了?”

  李廠長不動聲色地盯著他看了半晌,然後說:“請坐下,慢慢說!”

  刺頭兒猶豫了半晌,終於坐下了。

  李廠長微笑著問:“你知道炸藥包怎么弄嗎?需不需要我教教你?‘自衛還擊戰’那會兒,我是尖兵排長。”

  刺頭兒脹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他的氣焰完全被壓下去了。接下來,李廠長對他進行了一番開導,他就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懲罰。自此,再也沒有哪個刺頭兒敢違反制度了。

  無論管理一個家庭,還是管理一個團隊,正氣能否壓倒邪氣,是至關重要的。而領導者的勇氣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哀矜” 第四失修是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對於自己憐愛,愛惜的人,偏激性保護。這種觀念是存在的,但失去中懇及理智,將會造成大害。“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如果缺乏審慎之德,對自己憐憫和同情的人,可能濫用好心。在中國歷史之中,就有很多這種憐惜 把國家斷送了!

講兩則故事:

() 會誤信謊言

  古時候,富豪之家欺壓窮民的事屢見不鮮。有一個縣令,頗愛民。有一次,一個窮民狀告某富豪霸占他家田產。縣令氣極,命人把那個富豪抓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二十大板再說,還勒令富豪退還窮民田產。可是後來經過調查,情況正好相反,原來那個窮民知道縣太爺向著窮人,便借故向富豪家勒索錢財。勒索不成,就編了一套謊言,誣告富豪霸占田產。事後,這位縣令感慨地說:“窮民敢於誣告富豪的事,雖不多見,也不得不察啊!”

  在處理事情時,最忌先入為主之見。看見某人憤憤不平,就以為他一定受了委屈;聽見某人哭得傷心,就以為他一定有冤情,憑表面現象作判斷,很可能出現偏差。只有保持平靜的心態,詳察事實,

() 烽火戲诸侯

    西周周幽王嬖愛褒姒。褒姒板著面孔不笑,幽王千方百計都沒有辦法博她一笑。一天幽王竟然放起烽火台大火,擂起大鼓。這是當時天子與諸候約定,有入侵時至則舉烽火。幽王為博所疼愛的褒姒一笑,竟然放起烽火。諸侯兵將趕到,卻撲個空,褒姒看到這種場面而大笑,幽王因此非常開心,舉了數次烽火。諸侯再也不信了。

    申侯聯合聯合繒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於公元前771年進攻鎬京。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因上次受了愚弄,這次都不再理會。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濃煙,夜裡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鎬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滿將領經常剋扣糧餉,這時也都不願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強招架了一陣以後,一鬨而散,犬戎兵馬蜂擁入城,周幽王帶着褒姒、伯服,倉皇從後門逃出,奔往驪山。

    途中,他再次命令點燃烽火,還是不見諸侯救兵前來。犬戎兵緊緊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紛紛逃散,只剩下一百餘人逃進了驪宮。周幽王採納臣下的意見,命令放火焚燒前宮門,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則從後宮門逃走。逃不多遠,犬戎兵又追了上來,一陣亂殺,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飾,就當場將他砍死。又從褒姒手中搶過太子伯服,一刀將他殺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虜(一說被殺)。至此,西周宣告滅亡。

“敖惰” 第四失修是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這一項是指自己的傲慢、懶惰。有“自以為是” 之弊。有讀一點書,卻沒有深入認識的人最為明顯。

    讀《易經》能克服這個毛病,長期讀“卦”的人,會明白為何《易》有“錯、綜、互、雜”的結構。一個人長期做如此思考訓練,就會養成看問題的全面化;看問題,不是看儀表的前面後面,左邊右邊,還要分析裡面的前因後果。當一個人看得越是全面,態度就會越是謙虛。

    儒家有“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問小童耕事”⋯⋯。修行謙虛,唯有“謙”才是沒有凶危。

  常人的心理,看見傲慢的人,心裏就有氣,不管有理無理,都想折辱他一下。看見懶惰的人,就覺得一定是“糞土糊不上牆”。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音彥。俗語也。

,大,肥壯。

白話解:

    俗語有句話說:“人沒有誰認為自己孩子長得醜或學壞了!總認為自己田莊的苗長得比別人慢或小。”這就是,沒有修身不能把家整治好的道理!

~溺愛者就會不明,貪得者無厭,是則偏之為害,因此家之所以不齊也。(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莫知其子之惡”這句話很好理解,“孩子是自己的好” ,再壞只是調皮,再懶只是不懂事,再蠢只是天真,再醜只是可愛。

    為什么“莫知其苗之碩”呢?因為人們都貪心不足,禾苗長得再好,還是覺得不夠好。跟更好的相比,就更不滿意了。

    從這五個方面修身,就成了“智慧”形的修行,無形之中把欺、偽、貪、妄、驕、怠、怨、惡、恨、慢、惡、邪⋯⋯等等戒律消誣於無形。

    行此五修身,人就會提升到所喜愛的能夠知道其壞處短處,而討厭的能夠知道他的美好和優點。這是智慧–人必然有喜惡,但喜惡中有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