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簡介

大 學

子墨講義-2016-04-25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語體:夫子程伊川說:《大學》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是初學者進修德行的門徑,到如今還能夠看出古人作學問先後次序的,全靠這本書的存在;至於論語孟子,研讀的順序應在其後。學習的人必須從這本書學起,就不會有差錯了。

朱熹編訂《大學》這本書時,引用程頤一段話為開始。

子:夫子。

程子:宋朝大儒程伊川。

大學:“大”唸“泰” 。

程子: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人(今屬河南省),世人稱他為“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歷官汝州推官、西京國子監。與胞兄程颢(1032年-1085年)世稱“二程”,“洛學”奠基者。配祀孔廟

朱子: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福建路尤溪縣。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文,又稱朱文公,尊稱朱子。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周敦頤二程學說,稱為“理學”。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儒家思想:

    自孔子之後,後人把孔子的學說稱為“儒家思想” 。而儒家思想是中國思想的主流,因為孔子“述而不作” ,是重“述” 夏商周三千年聖人之學,自己沒有新的創“作” ,雖然會是謙虛之言,孔子確是如此想。因此儒家思想就是華夏文化的總統承傳。又至今二千五百年,經過多代文人的伸衍,形成浩瀚廣大的儒家思想。

     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是六經,古時也稱六藝,即《詩》《書》《易》《禮》《樂》《春秋》其中《樂經》失傳,只存五經。唐代把《春秋》和《禮經》,各分為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叫做“三傳”,《儀禮》《周禮》《禮記》叫“三禮”,和《易經》《書經》《詩經》合稱“九經”。宋代把九經加《論語》《孟子》《爾雅、《孝經》合稱十三經。

    從前《論語》《孟子》各自為帙,《大學》《中庸》則為《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亦稱四子書。朱子以《論語》為孔子之書,《孟子》為孟子之書,《大學》為曾子之書,《中庸》為子思之書。朱子書編“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句》。

    朱子以四書是理學入門,主張“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精微之處。”

    在唐代以前係以五經為中心,五經的注釋以後,漢鄭玄為代表;宋代朱熹《四書集註》,則以四書為中心。元朝仁宗皇慶二年(1313)規定《四書集註》為科舉讀本,四書逐成為家弦戶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