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解說
儒以道得民,也是以道得名。可在春秋末年,儒者没有多少是以道德名世的,满天下却多是穿着儒服自称儒者的人。于是鲁哀公有点戏弄孔子地问:“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所学非常广博,衣服则入乡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者的服装。”
评价儒者只从服饰来谈,比较可笑。孔子也无意反唇相讥,于是便从十五个方面直接讲述儒行,它们是: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自立、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
曾子说孔子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即“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在看来,《儒行》里的十五条按照“忠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自身修养,待人处世。
《论语·卫灵公》载有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回答得相当简约。而《礼记·儒行》篇中孔子通过对儒行的回答,描述了一个立体而完美的儒者形象:“儒者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这让人想起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也让人想起《中庸》所说的君子:“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子曰:“汝为君子儒!”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也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美德。儒者,应具有诗礼风度,儒者气象。儒者,首先是一个大丈夫、一个君子,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儒。《儒行》,无疑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行为准则,是儒者的典范,也是对君子儒的最完整、最确切的诠释。
解說
魯哀公問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魯哀公問孔子: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説:丘小時候居住在魯國,穿著大袖子的衣服,長大以後居住在宋國,戴著黑布冠。丘聽説,君子的學問要廣博,穿衣服要入鄉隨俗。丘不知道什麼是儒服。
哀公問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魯哀公説:請問儒者的品行。孔子對答説:倉促匆忙地述説,不能講盡這方面的事情,如果詳細述説,就要久留,以致僕人疲倦需要換班伺候,那也講述不完。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魯哀公命人鋪設席位,孔子陪侍,説:儒者有似席上的寶玉,來等待諸侯聘禮時採用,早晚努力學習,來等待別人詢問,心懷忠信,來等待舉薦,盡力而行,來等待錄取。儒者的自立精神就是這樣的。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者的衣冠適中,動作謹慎,臨大利而辭讓有如傲慢,臨小利而謙讓有如虚偽,做大事審慎,如同有所畏懼,作小事恭謹,如同心懷慚愧,他們難於躁進而易於謙退,柔弱謙卑的樣子好像是無能。儒者的容貌就是這樣的。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儒者日常起居莊重小心,他們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講話必以信用為先,行為必定中正不偏,在道路上不與人爭便利易行之道路,冬天夏天不與人爭暖和涼快的舒適,愛惜生命為了有所等待,保養身體為了有所作為。儒者就是這樣的做好肩負天下的準備。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者不把金玉當寶貝,而把忠信當寳貝,儒者以義自居,不妄求土地。不祈望多積財富,而把博學多聞當作財富,儒者為人公直,難於得到,得到了,因儒者不爭物質待遇,所以容易受與俸祿,雖然容易受他人俸祿,但儒者堅持原則,所以難於畜養。不到適當的時候儒者不出現,豈不是很難得到嗎?不是正義的事儒者就不合作,豈不是難以畜養嗎?先效勞然後受祿,豈不是很容易給俸祿嗎?儒者的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
儒有委之以貸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鸷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對儒者,把錢財貨物付予他,用玩樂嗜好沉溺他,儒者不會見利而害義;利用眾人來脅迫他,使用兵器來恐嚇他,儒者不會面對死亡而改變操守;遭到鷲鳥猛獸攻擊,挺身與之搏鬥,不度量自己的武勇夠不夠;牽引重鼎,盡力而為,不度量個人的體力行不行;過去的機遇不追悔,到來的機遇不歡欣,説錯的話不會再説,聽到流言,不屑於刨根問底,不斷地保持自己的威重,不研習什麼權術謀略。儒者立身獨特就是這樣的。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者可以親近而不可以劫持,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強迫,可以殺掉而不可以侮辱,他們的居處不奢淫,他們的飲食不豐厚,他們的過失可以委婉的辨析而不可以當面數落。儒者的剛強堅毅就是這樣的。
儒有忠信以為甲冑,禮儀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者用忠信作為盔甲,用禮義作為盾牌,頭戴著仁而行動,懷抱著義而居處,即使國有暴政,也不變更自己的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這樣的。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蓽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儒者有一畝地的宅院,住著周圍一丈見方的房間,竹子編的院門,又在院墙上挖出上尖下方其形如圭的小旁門,用蓬草蓋屋頂,用破甕為邊框做的圓窗,出門才換上正装,雨天才吃一天的糧食,君上答應採納自己的建議,就不敢產生疑慮,君上不答應自己的建議,就不敢諂媚求進。儒者做官入仕、清廉奉公的精神就是這樣的。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人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者與今人一起居住,而與古人的意趣相合,儒者今世的行為,可以作為後世的楷模,碰巧沒遇到盛世,上邊沒人援引,下邊沒人推薦,又若遇到進讒言,獻諂媚的人,結黨危害他,身體雖可被危害,而志向是不可能被剥奪的,即使危及他的生活起居,最終他還要伸展自己的志向,仍將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儒者的憂慮思念就是這樣的。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者無所不學而不停止,純正專一地做事而不倦怠;個人獨處而不偏狹放縱,上與君主相通而不為君主所困擾。在禮的應用上,知道上下尊卑而最重視和諧,見到忠信的人則加以讚美,見到柔和溫順的人則學習效法。敬慕賢德的人,而寬容地對待眾人,去掉自己的稜角而與與眾人共同相處。儒者就是這樣寬厚大度。
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者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對内不避開家中的親人;對外不避開對自己有怨恨的人。儒者會衡量他們的功績,根據所做的事加以判斷,然後推薦賢德的人而使之晉升、通達,不期望得到他們的報答。使君主能得到輔佐實現其志向,只要有利於國家,儒者是不會貪求自己的富貴。儒者就是這樣舉薦賢德的人、援助有技能的人。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儒者聽到善道時,能相互轉告;見到善事,也能告知別人。在爵位方面,能相互退讓;遇到患難的時候,能爭相效死。久不相見的朋友,儒者期待他能一起為國效力;即使朋友相距遙遠,也要相招前來投奔明主。儒者就是這樣在職就任並舉薦賢能。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者潔身自好而以德自清,陳述建言而卑伏順從。平心靜氣以匡正君心,卻不露痕跡。察言觀色而委婉含蓄地去啓發引導他人,又不急於改變他人。雖身居顯位,對待地位卑下者,也不頤指氣使。不因為自己謀略高於別人就矜持自傲。世道安定的時候不自輕自薄;世道混亂的時候不自暴自棄。不因意見相同而結黨;不因意見不同而相非。儒者就是這樣特立獨行。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儒者對上不是臣服於天子的威權,對下不是為諸侯個人做事;慎重寧靜而崇尚寬和,剛堅毅而又與人親善相處;廣博地求學而知敬服聖道,愛好詩書,學習禮儀,以磨礪自己的志氣;即使分封土地人民給他,也視如錙銖,不做人臣,不求仕官。儒者的操守意志與所作所為就是如此。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榮,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儒者在結交朋友方面,要志趣相合,道術相契。相聚共處,能互相扶持,地位雖有高低而不相厭棄。雖長久不能見面,聽到關於朋友的流言蜚語,也不輕易相信。他們本著方正合義的原則立身行事,所執守的原則一致,就相從共進,不同就退身而離開。儒者就是這樣對待所結交的朋友。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著,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溫和而善良,是仁德的根本。嚴謹而慎重,是仁德的基礎。寬厚與大度,是仁德的發揮。謙遜地待人接物,是仁德的本能。以禮儀節制自己言行,是仁德的外在表現。言談話語,是仁德的文理顯現。詩歌和音樂,是仁德的和諧體現。布施資材,與他人分享,是仁德的推廣。儒者全部能做到擁有了這一切,卻仍然謙言未能符合仁德的標準。儒者就是這樣尊仁謙讓。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儒者不因為困窮而喪失志向,不因為得意而有失節度。不辱沒君王,也不為君王所辱,不牽累上司,也不因上司的牽累而背道,不使官吏擔憂也不因官吏刁難而悖德,所以才叫做儒。如今,眾人不知儒的真正含義,妄自稱儒,故常使人用儒的名稱相互指責、侮辱。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孔子回到家中,魯哀公送來給養,加以款待。此後,説話更加重視誠信,做事更加重視仁義。魯哀公説:「我這一生,不再拿儒者開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