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釋奠典禮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卒於周敬王四十年四月(元前479),享年七十三歲。逝世後葬在魯城(曲阜)北泗水之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六年,魯人到墓旁定居的也有一百多家,因此把這個地方叫做孔里。

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是諸候祭孔的開始。傳統的祭孔日期是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歷來是以此日舉行釋奠禮,西曆1952民國政府進而訂定是日為教師節。今人採用格里曆推算法把孔子誕辰換算為西曆9月28日。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牲、酒等祭品,呈獻音樂、舞蹈,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韓國至今延用“釋奠禮”之稱) 

根據《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私塾學堂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之意。不過當時所謂的 “先師”,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個人或某些人;凡是過世的教師,對教育有貢獻,都是師生祭祀的對象。由於孔子一生成就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影響極為深遠,所以釋奠的對象逐漸以孔子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 “先師”以後,釋奠便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了。

從晉明帝太寧三年(元前325年)開始,一年始有四大祭。以後歷代加增,每年的祭孔活動多次。主要有“四大丁”,也叫“四大祭”,在每年 春、夏、秋、冬的丁日舉行;“四仲丁”,在大丁后的第十日舉行;“八小祭”,在清明、端陽、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舉行。此外,每月 初一、十五有祭拜,一年二十四節氣還有二十四祭。所有祭祀中,歷來以春秋兩次大祭為主,尤以秋祭為重。后來將每年的大祭定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日舉行。 

漢高祖十二年(元前195年),漢高祖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這是帝王祭孔的開始 。

漢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帝師,封闕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祀孔子。這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

公元29年(建武五年),漢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闕里祭祀孔子。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開始。

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到漢明帝永平二年 (公元59年),于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政府所在地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漢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這是祭孔有配享的開始。祭祀孔子的禮儀稱正獻禮,祭祀配享者的禮儀稱分獻禮。

自漢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年),孔子被封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孔子被封為文宣王,祀孔升為中祀后,祭孔活動逐代升格,乃至明代帝王規格,清代更為提升。祭孔儀式愈來愈完備,作為“國之大典”,曲阜祭孔由皇家主導,各地孔(文)廟祭孔均由專門官員主持,規模宏大。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祭孔子,并作《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詩。以“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感嘆”孔子的際遇,并示崇敬与深切緬懷。

宋代起,不僅祭祀孔子及十哲,而且以歷代大儒從祀。南宋建炎二年孔子四十八代裔孫隨宋高宗南遷,以浙江衢州為南宋孔廟之地舉行國祭。

元代加封孔子尊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增設四聖神位:復圣顏回,宗圣曾參,亞圣孟軻,述聖子思;孔子之后襲封衍聖公,天下郡學書院皆修孔廟以時祀之。

明代雖改稱孔子為至聖先師,但崇祀有加,祭孔又祭四配、十哲,從祀先賢先儒近百人。

清代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雍正中又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同治中,祭孔上升為大祀,禮樂儀注擬于君王;闕里有顏、曾、孟、子思四廟。清朝 每年都要舉行兩次大型祭祀孔子的儀式,即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的上丁祭祀,簡稱“丁祀”。每逢祭日,午夜過後參祭人員便齊集孔廟門前,凌晨3時許, 祭祀儀式開始,先是鐘鼓齊鳴,經奏樂、迎神等一套儀式後,直至破曉方告“禮成”。隨後祭祀用過的三牲(豬、牛、羊)分成若干塊分送主祭和陪祭,分享祭孔貢 品,算是一种榮譽。按照規則,皇帝親臨祭孔,則拜于大成殿中;遣親王恭代,則拜于大成殿檐下的月台;遣大臣代祭,則拜于大成殿階下。祭孔活動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

民國期間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1949民國結束統治大陸,人民共和政府執政,祭孔被視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批林批孔運動進一步去中國化,孔廟的文物古蹟都被破坏殆盡。傳統文化,祭孔,禮儀,“釋奠禮”已沒多少有人知道。直到1984年民間祭孔開始,再成立“孔子文化節”服務旅遊商機,曲阜孔廟才恢復了民間紀孔活動, 2005年中央電視台首播曲阜的紀孔活動,以後中國其他地區陸續開始祭孔的活動。

古代日本、朝鮮也崇尚儒學,千餘年來祭孔,并一直保留至今。韓國每年都會有大型“釋奠禮”。東南亞許多民間組織也以各種形式祭孔。

釋奠佾舞

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孔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八佾舞,是祭孔大典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

西元485年 (中國古代南朝齊武帝永明3年),對於釋奠已有這樣的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36人。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并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西元492年(此魏孝文帝太和16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740年(唐朝唐玄宗開元28年)的祭孔大祀,是采用64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龠,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別有立容、立聲之意。每個動作皆代表一個字,一節樂曲一組動作。武舞又稱干舞。

唐朝貞觀年間的祭孔佾舞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開元年間曾用八佾。宗朝僅用文舞,表示謙遜禮讓之義。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執三羽。

釋奠佾舞共有三成,各三個樂章,每個樂章由四言八句(32字)的詩詞組成,總共有96個動作。佾舞自漢朝即有,但現今所存的佾舞舞譜只有明、清兩代。明朝的舞譜又有前期的《南雍志》和後期的《頖宮禮樂疏》,台灣在清朝時期所用的佾舞是依乾隆年間的《重修台灣縣志》和《重修鳳山縣志》中的文字譜。

有關歷代的祭祀儀節演進可參考『頖宮禮樂疏』及『文廟祀典考』二書,其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可讓您進一步了解先人對祭祀禮儀的重視。